中德探討加強物流合作
2006年6月18日不久前,在德國多特蒙德市的維斯特法倫會議中心舉行了一次「中歐物流裝備產業論壇」。中國物流裝備市場上的機遇以及風險是論壇討論的主題。去年中國的物流業總額約為5兆美元,同比增長大約25%。快速的發展速度為外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但與此同時,中國基礎設施的滯後以及訊息網路的不健全也令外國投資者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在德國福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研究員房殿軍博士看來,阻礙外國物流企業進入中國的最大障礙,是對中國文化的不熟悉以及對中國市場的不瞭解:「很多德國企業、歐洲企業在物流領域非常領先,但是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他們有時對中國市場的把握不夠準確。同時他們也對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持懷疑態度。德國企業在技術投入方面相對比較保守。再加上對中國文化的不瞭解,在初期階段他們會走一些彎路。」
房殿軍是福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國業務的首席代表。他在物流領域已經積攢了20多年的經驗。房殿軍介紹說,中德物流合作開始的比較早,現在已經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在前期大家已經有了很多的交流,包括學術交流以及其他一些交流。根據我多年在這個領域工作的經驗,我認為中德在這一領域的合作將來會進入一個實質性階段。」
技術培訓是中德兩國合作的重要內容,在物流領域也不例外。論壇的主辦者、德國福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院長庫恩介紹說:「福勞恩霍夫研究院正在計劃一個有關物流技術的培訓項目。我們稱其為工程物流。我們會為中國的多個地區提供這種培訓。」
「中歐物流裝備展業論壇」的與會者除了研究機構,還有多個歐洲企業的代表,以及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和上海奉賢區政府的代表。庫恩教授表示,除了促進中德物流交流,此次論壇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幫助上海吸引投資者:「一方面德國擁有物流技術,中國又有這方面的需求。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是福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一項任務。這樣我們設立了相關的項目,這些項目現在已經在中國展開。具體到這個論壇,它是應上海項目發展協會的要求召開,目的是幫助上海吸引專業以及高品質的物流提供商。」
在論壇結束前,位於上海市奉賢區的濱海國際物流裝備城與多個歐洲合作企業簽署了意象性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