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閒庭信步"
2016年6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迄今,德國僅與世界上11個國家建立有政府間磋商機制,中國是其中之一。6月13日一期的《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指出,在當前國際關係日趨複雜的背景下,德中兩國能建立並致力於繼續保持現有這一良好關係殊為不易:
"聽上去或許會讓人詫異,但德國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的確比德國同歐洲以外任何國家之間的政治關係都要穩定。德美關係在施羅德總理任期結束時遭受重創,只是在梅克爾執政後才有所恢復;與俄羅斯的關係則正好相反。'德中振蕩器'則多年來未曾見有值得一提的擺動-既不上擺,也不下行;德中關係是延續性和停滯的混合。"
評論指出,雖然中國未成為可以證實"經濟發展"能自動導致民主制擴散、社會及政治現代化這一理論的輝煌例子--中國迄今的發展甚至可能證明這一理論是錯誤的,但若與世界上其它眾多國家和地區的變動相比,中國的情況還是要好得多,柏林有必要在不忽略人權問題的前提下極其珍視與北京的關係,:
"從歐洲人的角度看,原本必不可少的民主化趨勢在許多其它地方比在中國更為戲劇性地走向了反面:阿拉伯世界是個例子--政治之春在埃及止步不前;在敘利亞被掩蓋在廢墟之下。俄羅斯是個例子--在那裡,國內的政改堵車導致了外交上的窮兵黷武。專權的艾爾多安治下的土耳其也是個例子。而本身也問題成堆的歐盟,在南面和東面都面對大量政治難題。
"由此來看,儘管存在著各種不足,(德國)與中國之間關係的可預測性本身就具價值。儘管其具體結果還遠不能趕上經濟關係的發展,柏林和北京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規模已令人矚目。(雙邊)關係的這一穩定性不能成為(德方)對(中方)蔑視人權行為置之不理的理由。相反,加強使用多種渠道的要求在增加。不過,同樣要看到是這樣一個事實:數量不斷增加的來德國的中國人是學生、專業人才和投資者,不是難民。"
不越紅線
同一天,《每日鏡報》在以"紅線"為題發表的評論中強調,與過去3輪政府磋商相比,梅克爾和6名閣員此次北京之行要艱難得多。文章要求梅克爾在中國政府面前不做無原則讓步,而是要謹守"紅線":
"鑑於中方咄咄逼人的表現,聯邦總理在有分歧議題上也應劃出清晰界限。當然,考慮到德國經濟需要與中國保持順暢的關係,要做到這一點頗為不易。但是,德國企業關於受到中方歧視的抱怨越來越多:它們在中國得不到中國企業可以在德國享受到的待遇。例如,它們不允許在中國併購整個公司。
"即使是在那些被認為是較小的議題上,聯邦總理堅持立場也非常重要。麥卡托爾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海爾曼就提出要求說,如果某個活動的參加者得不到(中方)簽證,(德方)就該放棄整個活動。過去,德方是忍聲吞氣,認了。而一旦拒絕參加整個活動,中方是不會不注意到這個'小小的'權力損失的。"
評論最後指出,從全球觀點出發,現在尤其要注意如何更好地使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否則,就會出現一個自說自話的世界一強。中國已經是在這麼做了:它設置了與西方的建構相並行的政治、經濟建構。中國也發出了威脅,不承認國際海事法院預期6月份作出的有關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的裁決。這是一個例子,它表明,如果不能使中國融入國際秩序,對所有各方而言,世界都會變得更危險。"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