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歐洲人看朝鮮戰爭:冷戰中的熱戰

2010年6月27日

朝鮮戰爭爆發60周年之際,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媒體,都以各自特定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場至今在國際法意義上尚未結束的戰爭,關注至今牽動全球神經的朝鮮半島局勢。

https://p.dw.com/p/O4KB
首爾戰爭紀念館的主雕塑圖片來源: J. Sorges

從西歐國家如1949年成立的兩個德國的角度出發,看爆發於1950年的朝鮮戰爭,當時和今天人們首先思考的,不同於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比如中國參與朝鮮戰爭是否值得;德國波茨坦大學歷史學教授波昂德-斯德佛(Bernd Stöver)總結當時人們的第一反應,認為西歐人對戰爭的定位是:

"朝鮮戰爭是全球大冷戰中第一場熱戰,同時也是第一場小戰。當時德國已經分裂,人們的感覺是朝鮮戰爭勢必導致戰火蔓延到德國。東德人民軍也會像北北韓人民軍襲擊南北韓一樣,襲擊西德。朝鮮戰爭前一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形成西方整體防禦義務,同時也導致歐洲如同當時的北韓一樣,分裂成為對壘的雙方。"

Flash-Galerie Korea Krieg 1950 1953
著名的三八線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被淡忘了的遙遠戰爭

今天瀏覽中國媒體對戰爭的回顧文章,不難發現:關注朝鮮戰爭和全球冷戰關係的中國人越來越少;關心朝鮮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員和物資損失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1月參戰,造成中國現代歷史上中美對峙的格局,這在許多今天回顧朝鮮戰爭的中文分析中,似乎成為了重要論點,引起公眾輿論熱烈討論。

但當時擔心波及自己的歐洲人是怎麼想的?60年過去了,歐洲主要媒體回顧朝鮮戰爭,更多像是敷衍了事,難道當時參與聯合國軍的比利時,英國,荷蘭乃至死傷上千人的土耳其人忘了痛定思痛了嗎?斯德佛教授指出:"戰爭爆發後,歐洲並沒有發生類似的兵戎相見,人們對戰爭也就很快淡忘了。兩個方面都參與到對戰爭參與方的支援,聯邦德國支援南韓,民主德國支持北北韓。但除此之外,對一般人,戰爭一下子變得很遙遠了。"

錯誤的戰爭 - 錯在哪裡?

比較歐洲和中國對戰爭的回顧評價,相當多數的歐洲人認為,即便從冷戰角度上看,朝鮮戰爭中,西方主要敵人也不是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一點甚至在討論朝鮮戰爭差一點引發核打擊時,歐洲歷史學者也確信不疑。

這和中國官方歷史中至今強調的"世界帝國主義點燃的戰火很快就會蔓延過鴨綠江,威脅到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大相徑庭。斯德佛教授說:"朝鮮戰爭中,當聯合國軍隊抵達鴨綠江畔時,曾經有人考慮過是否要動員原子彈。之所以沒有這樣做,首先是因為當時雙方都不想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引發原子衝突。但更重要的是:現在有人援引當時聯合國軍三軍聯席參謀長歐瑪.布萊德雷(Omar Bradley)的話說:朝鮮戰爭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針對錯誤的敵人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言下之意,中國不是美國的首要敵人,北北韓也不是主要敵人。"

Superteaser NO FLASH 60 Jahrestag Koreakrieg
1952 年10月一個夜晚美軍士兵在發射炮彈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毛澤東的參戰動機

今天普遍見諸中國社會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是當時中國領袖毛澤東決定派志願軍赴朝參戰,到底出於何種考慮,這樣的考慮是否對形成中國參與蘇美全球冷戰,造成負面的影響。包括對重新估價朝鮮戰爭提出重要新視角的沈志華教授,都認為毛澤東此舉雖然給之後的中美對峙奠定了基礎,造成北京對平壤擔負起歷史性支持的義務,但中國當時的這位領袖更多地不是出於對所謂世界共產主義的忠誠,而是出於中國民族利益,做出了判斷。

對於這樣一種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見,德國的斯德佛教授明確提出不同的看法:"毛澤東介入戰爭,首先因為他認為這是繼續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談到朝鮮戰爭時,令人注意的是:毛澤東多次提到中國城市遭受打擊,甚至遭受核打擊,都是有可能的。很顯然,儘管如此,他也認為中國參戰是值得的,是為實現一個更宏偉目標,必須支付的代價。"

作者:一通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