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荒誕劇之父貝克特的百年路

2006年4月13日

他的出生是戲劇的一幕。耶酥受難日預言其戲劇人生:看生命赤條條來去,痛苦起步,失望延續,死亡落幕。人不過是垃圾桶裡的廢物,紅塵裡的飛土。

https://p.dw.com/p/8GLF
諾貝爾獎章

某傳記家猜測,貝克特5月13日來到人世。只不過他自己提前到4月13日,因為這天是耶酥受難節,因為痛苦與死亡同貝克特的作品如影隨形。

貝克特出生於都柏林一個富裕的企業主家庭。在天主教盛行的愛爾蘭,信奉新教的這家人頗有些異類感。大學期間貝克特主修法語和文學,同時對運動極為痴迷。他的投球技術當時在校隊無人能出其右,甚至於如今還能找到成績記錄。

1928年他前往巴黎,很快便一頭扎入愛爾蘭流亡文人的聚集圈。那幾年,他常拜訪嫁給德國卡塞爾一位古董商的姑姑,表妹佩琪是他心頭的秘密。後來雖姻緣不成,卻讓他養成了學德語的習慣。以至多年後,他還能輕鬆地和德國演員同台演出,對自己的著作倒背如流。

貝克特嘗試發表散文,可惜知音甚少。1937年他決定紮根巴黎。德國國防軍侵入後,替法國人充當信使成為他的使命,為此他在法國南部藏了三年。這段時間,除了暗地協助破壞德軍的軍事設施,他開始寫小說『瓦特』。權力和統治是他表達的核心,情節和角色這些傳統的文學創作因素退隱起來,小說艱深得像塊難啃的骨頭。

此後,他改用法語寫作。也許聽來令人難以置信,『等待戈多』這部作品曾受出版商一致的冷眼相看。但是1953年在巴黎一小型劇院首演後,即大獲成功而被搬上大舞台。這幕關於流浪漢的悲喜劇,為之後的『終局』,『美好的日子』等一系列作品的成功鋪平了道路。很快,他就作為導演和廣播劇作家大放異彩。1969年,他憑該劇作問鼎諾貝爾文學獎。

貝克特的作品映照出一代人不同尋常的經歷,從世界大戰到種族屠殺到原子彈爆炸。他的筆下,人只剩孤伶伶的個體,無牽無掛。有眼前的存在,無夢想的彼岸。痛苦是他的起點,仇恨和失望充塞,而死亡又不可阻止地將他等待。貝克特將懷疑植入滑稽劇中,以喜劇來展現內心深刻的無望,他的戲劇於是具備了「小丑性」。晚期作品裡,他日益抽除表演手段,比如劇作『呼吸』裡,你見不著演員,聽不到語言。只有光線,廢物堆積的舞台和婦女分娩時的叫喊錄音。

對於自己的作品,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沒什麼好解釋的」。這位灰暗世界的預言家是個無神論者,卻擁有多國語言的聖經,並常常讓自己沉浸其中。朋友們說,他受過良好教育,細心並且樂於助人,是個值得愛的人。

貝克特工作到老。除了表演,他為電視台工作,寫詩歌,寫小說不曾間斷。著名作家Valcav Havel,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Harold Pinter 和奧地利喜劇家 Thomas Bernhard都受到過他的影響。1989年12月22日,在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蘇珊娜去世後不久,他也與世長辭,兩人被合葬在巴黎的名人公墓。人們相信,他在另一個世界仍吟詠著詩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