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工業:提高自採能力 海外積極收購
2010年9月8日海上開采風險高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儘管與居第一位的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已遠遠超過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中國的原油需求已超出了本國的資源,其中一半需要進口。同時中國也在全力開發本國的新油田,不僅在陸地,而且在海上。而實踐證明,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海上的石油開采具有高風險性。
周二發生傾斜事故的鑽井平台屬於中國石油行業三大國有壟斷企業之一-中石油(Sinopec)。平台位於勝利油田,這裡是中國第二大油油田,已有50年的開采歷史。對中石油來說,近海開采只是一個附帶產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簡稱中海油)是中國最大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該公司總經理傅成玉介紹了企業的特點:
"我們這個公司在全世界都非常獨特。我們90%以上的產量都來自海洋,和其他的國際石油公司正好相反,他們90%來自陸地。海洋的成本要遠遠高於陸地,所以我們有成本上的天然劣勢。這樣,在經濟發展好的時候,我們就注重科技投入來提高效率,注重管理效率的提高來降低成本。"
以工業園區吸引高技術
不過這並不是中海油的特殊戰略,而是北京政府整體規劃的一部份。中國領導人知道,在50%以上石油需要進口的情況下,中國受原油價格波動的影響尤其大。這讓中國人感到不安。儘管目前美國的石油消耗仍高出中國一倍,但中國的石油消費已經佔到全球消費總量的10%,而這一比例在不斷上升。
因此中國急於提高本國油田的開采效率。德國人舒曼(Michael Schumann)作為柏林-布蘭登堡經濟代表團的成員,親身體會到了這種壓力,他介紹了不久前訪問遼寧盤錦油田的見聞:"那裡計劃建設一個非常現代化的石油開采和加工工業園區,佔地35平方公里,包括鑽探,技術開發,加工。園區設施採用西方標準,已向美國和歐洲,包括德國企業發出了邀請。中方將提供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一攬子服務,例如提供全新的免費廠房,3年免稅等等。"
為進駐園區的投資者提供如此誘人的周到服務當然不是免費的午餐,舒曼接著說:"中方希望能把石油鑽探開采領域的創新技術吸引到這個園區,中國大型國有石油公司與該園區的聯繫十分密切。園區裡還有中國供貨企業,例如有一家企業專門生產適用於低溫環境鑽頭的企業,在尋找特定的機械零件生產商,他們的感覺是,德國生產的零件是最好的產品。"
海外收購已起步
大型中國國有集團還通過併購海外企業獲取高科技。2005年中海油經歷了一次挫折:其收購美國第三大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的行動未獲成功,因為美國方面認為國家安全可能由此受到威脅。但此後,中石化(Petrochina)成功收購了新加坡石油公司,中石油通過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得到了獲取伊拉克石油的途徑,這也是迄今中國石油企業最大的收購交易。
中國通過在全球尋找更多的供應渠道保障供給的安全,沙烏地阿拉伯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去年11月,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沙烏地最大的原油客戶。作為戰略部門,中國的石油工業掌握的國家手中。但三家石油巨頭的小部分股份也上市交易。中海油總經理傅成玉在國際經濟論壇上一再強調:"我們是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我們的治理結構同所有的國際公司是相同的。"
中石化2007年上市時甚至成為當時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據中國媒體報導,中國三家石油巨頭到2020年之前還有可能提高產量,目前中國年產石油2億噸。這不僅是為了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也是為了填滿12處戰略石油儲備庫。這些儲備庫正在建設中。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量僅夠維持20天,遠遠低於美國或日本的水準。
作者:ard 翻譯:葉宣
責編: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