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一」帶動網路进入新階段
2006年9月4日2001年9月11日,短短幾個小時內,無論是美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還是德國之聲網頁的點擊量超過了平時一個星期的水準。「九一一」恐怖襲擊是第一次公眾不僅通過電視、而且大量利用網路获取訊息的全球性事件。萊比錫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說,回首看來,「九一一」是使年輕的網路媒體邁入新階段的「重大事件」。
這一重大事件在網路中留下了痕跡。例如,直到今天,打開interactivepublishing.net的網頁仍可看到2001年9月11日的首頁。全世界網頁的新聞報導反映了這一天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世貿中心的雙子座塔樓在燃燒,不斷更新的文章佔據了頭幾頁的版面。這些第一時間的報導只是開端,接著而來的是背景消息、按時間順序的報導、系列圖片和錄相。
這表明,網路媒體能提供電視和廣播無法提供的東西:網友可以在網路中自主選擇他們想閱讀的內容。面對紐約和華盛頓發生不可思議的事件,人們的要求是:「我要知道更多的內容」。五年前網路提供的內容滿足了這一要求,或者至少給人這樣的感覺,因為網路网頁的編輯所瞭解的訊息並不多於通訊社或廣播電視的同行。儘管世界各地都在現場直播事件情況,但開始時編輯人員的疑問仍然多於答案。
9月11日那天,是網路、而不是其它媒體快速填補了這一真空。在全世界所有電影片道不停歇地播放使人震驚的同樣圖象的同時,網路上出現了首批目擊者的報導。在世貿中心居住或偶爾在附近停留的紐約人描寫了他們所見、所想或所感受的一切。呼救的聲音和傳言在到處傳播,網路论壇發展成了一種新聞股市和虛幻的弔唁大廳。
這樣的情況過去在網路多次出現過,但只有在2001年9月11日這樣的非常情況下,這些私人寫成的日記式網頁才第一次有了更多讀者、甚至全世界的讀者,也就成了新聞報導的對象。此後,人們常說,在美國廣播公司等大媒體網頁以外,還有一種網路内的公民新聞報導。「部落格」就是在網路上發表作品的代表,它的產生不受媒體企業的限制,而且都具有主觀的特點。這既有吸引人之處,但也容易受到攻擊,畢竟網路為無數研究「九一一」陰謀理論的作家提供了平台。
現在全球有十億多人上網。「九一一」以後,全球網路成了新聞和訊息的大眾媒體。但9月11日這個日子也是這一新聞媒體的使用者自己積極參與的起點。一些記者也許會把這視為自己權力的失落。但人們早已表示,他們兩者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