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中國企業,德國落後英美
2006年10月23日去年美國和英國在中國用於兼並收購企業投入的資金總量超過40億美元,佔中國全部併購企業總數的48%。德國外資併購中國企業在排名表上只排到14位。根據湯姆森金融(Thomson Financial)的評估,中國在日本和澳洲之后位於近5年亞澳地區企業最佳併購排行榜第三位。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在對231位經濟總裁進行調查訪問之後得出結論,未來5年中國境內企業併購數量還會不斷增長。個人消費量未來6年內將增長6%至9%,個人收入也會與之相應增長。
「歐洲公司併購中國企業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行政總監卓克(Kai Tschoeke)解釋說,「而北美的公司是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找到新的銷售市場。」西門子公司海外市場部的魯克斯(Kai Lucks)表示,德國企業應該盡早進入中國市場,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稍後晚些時間再進入中國市場成本勢必會增加。
近期中國完成的併購業務大都涉及的是外資入股中國資產高達幾十億的國有銀行。去年美洲銀行入股中國建設銀行,今年又有高勝、美國運通、德國安聯等公司入股中國工商銀行。
漢堡亞洲研究所研究員席勒(Margot Schueller)指出,對德國工業企業來說在中國汽車製造行業、化工業和電力產業都可以找到好的機會。「中國現在提出了十分明確的戰略發展目標,就是要讓眾多行業領域在中期實現全球範圍內的領先地位。」 席勒說。中國政府給予越多優惠條件的行業實現併購就越容易。
但是併購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首先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的問題,接下來就是企業歸屬的問題。」 席勒說。此外,中國的企業還缺少一個原則上通用的經濟參照系數。很多時候外國投資商支付的價錢其實只是一個企業的戰略價值。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行政總監卓克還提醒說,為了防止中國合作夥伴變卦,應該和幾家公司同時開展併購談判。
另外一個屏障是中國缺乏相應合適的管理人才。未來幾年中國勞動力市場能生成70多萬管理者的位子,但是只有大約5000多人真正符合條件。
產權保護的問題在中國也是一直沒有能夠得到徹底有效解決的問題。中國現在使用的80%的技術屬於外來技術。為了降低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以及推動本國技術的發展,中國方面加大了智慧財產權方面的保護力度。但是這項政策在地方層面常常被忽視。西門子公司海外市場部的魯克斯說:「如果我們向市場推出西門子的一款新產品,6個星期之內中國可能已經出現30多種仿冒的產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