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出生地決定命運"

2011年5月24日

《明鏡周刊》認為,中國的戶口制已經過時,它所包含的不公正影響著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命運,出生在小地方的人要進名牌大學必須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大都市打拚的百萬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也有障礙。

https://p.dw.com/p/11LcE
Chines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ke hand gestures to form a heart shape during a morning exercise on a school playground in Beijing, China, Wednesday, May 19, 2010. (AP Photo/Alexander F. Yuan)
圖片來源: AP

《明鏡周刊》的報導寫道:"……小地方的中學畢業生,不管他們才華多高,只有極少數能進大城市的名牌大學讀書。那些名校的學習位子大都為本地人保留,外來的人要想有機會,就得在本來就很難的高考中獲得高出許多的分數。該

"歧視是所謂戶籍制的一部分,這個巨大帝國從50年代起通過戶口來追蹤居民的流動情況。每個公民在出生後都在家鄉政府部門登記,這樣當局就知道他的來歷,他也就受到控制。"

報導指出,"可是,出生地的影響範圍更廣。誰從鄉下搬進城裡,就將這種戶口帶著,並且作為一種虛擬的腳鐐遺傳給子女,儘管子女是在別處出生。所以,戶口就成了去大城市找工作的來自農村的百萬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障礙。

"最近在比薩測試中名列前茅而引人注目的上海這樣的巨大城市裡,早就有9百萬的農民工居住,帶著40萬學齡兒童。"

文章說,儘管上海幾年前給外來者實行了"綠卡",但是農民工很難符合條件。"在這個繁榮的國家,那些讓建築工地和工廠得以運行的廉價勞動力,很少能實現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必須要比上海本地學生成績更好"

文章寫道:"22歲的復旦大學新聞專業柯姓大學生自述,沒有合適的戶口要進名校是多麼艱難。他來自河北省,少年時代一切都是為了考取大學轉。他很自信的說:'我在生物學專業成績很好,似乎比所有其他學生讀的書都更多。'

"柯進復旦的敲門磚最終是在生物奧林匹克和其它競賽中得的獎,可是他還得通過進一步的考試。柯告知:'他們想瞭解的遠遠超過正常高考的內容。'他並不責罵歧視,也不抱怨,而是服從命運安排:'我們必須要比上海的學生成績更好。'"

文章指出,"在受教育過程中,歧視很早就開始了。在上海,外來移民的子女很長時間根本沒有權利接受學校教育。在90年代,移民自作主張在許多地方開辦了學校,一再被中國政府關閉。個別學校現在得到許可,而其它學校只是被容忍。

"教育制度的森嚴等級在中國招致了公開的批評,去年有13家報紙主張進行改革。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系講師楊秋菊(音譯)表示,'戶口制度不僅嚴厲,而且過時'。這位33歲的女學者成功地得到了她渴望的上海戶口,因為她在遷出貴州時已經擁有博士頭銜。"

報導還提到,"無論如何,中國政府去年宣佈,打算為上海的移民子女提供9年的免費教育,這個方案將投資36.9億元(約3.95億歐元)。正規學校也向移民子女部分開放,而通常他們與本地學生都是分班上課。"

編譯:林泉

責編:葉宣

(以上內容摘自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