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如何教小孩 中外大不同

2011年9月25日

關於學齡前兒童的研究,中外專家最為一致的觀點就是,這段時期是教育的黃金時段。具體地說,學齡前階段,兒童的學習速度最快,效果也最好。但是,在學齡前教育的實施環節上,中外相去甚遠。

https://p.dw.com/p/12f5F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ZB

過度呵護不利於兒童自主自立 

在德國的幼兒園,孩子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例如,語言、生活常識、科學知識等等;這些內容中國的孩子也學,甚至學得更多,不過,多次訪問中國的德國嬰幼兒早期教育研究者齊默爾教授(Renate Zimmer)注意到,中國幼兒園的除了"班級人數多"、"房間面積小"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孩子們被呵護得過於周到,以至於削弱了他們的自立能力"。齊默爾教授在中國的幼兒園看到,由25個孩子組成的班級有兩位老師、一位生活輔導員、一位保育員和一名實習生, 而德國同樣的班級老師總共只有2-3位。

在南京從事了15年幼兒教育工作的陶晶晶園長表示,現在中國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金字塔"式的教育下成長。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經常把照顧孩子託付給老人,因此家庭對兒童的教育往往具有代際斷裂、過於溺愛等特徵。陶老師幾次感嘆"對家長的育兒方法感到非常吃驚",她舉例說,在一次在家長日的活動中,一位孩子摔倒,在場的父母和祖父母一起沖上前去攙扶、安慰。齊默爾教授強調說,"自立是每個孩子都要掌握的基本能力"。中國幼教中未必沒有自立的內容,問題是這種能力通常都被置於識字、算術和藝術之後。

技能不等於能力

陶園長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描述大多數中國家長對兒童早教的理解,父母們希望兒童同時學習包括樂器,美術,體育的多門技能,一門都不敢少。於是,國內的很多幼兒園,特別是部分民辦園為了迎合需求,紛紛開設漢語拼音、珠算等課程,甚至出現了以教鋼琴、芭蕾來打"招牌"的幼兒園。齊默爾教授不贊同這種"全方位興趣培養"的教育方式,她的觀點是,"對孩子們的興趣培養重要,但是學得過多反而不利於他們的身心發展。" 儘管德國孩子相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已經輕鬆許多,但齊默爾教授依然對一些德國家長過多要求子女學習某些技藝的行為表示擔憂。

用愛教育,但不是溺愛

中國有一句著名的古訓,叫做"不打不成材"。陶園長說,不少中國家長都會採用"棍棒教育"。她坦誠自己就是用高壓和強迫的方式讓自己五歲的孩子練習鋼琴的。對於這種教育模式,齊默爾教授的評價是"不可理喻","兒童教育一定要以愛支撐"。齊默爾教授認為和中國相比,德國幼兒園的孩子更加自由,更像是"放羊式"的教育。她介紹說:"0-6歲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我們說的用愛教育不是溺愛",而是"在告訴他們學會尊重別人,知道做事為人的底線後,給他們一個寬闊的空間,讓他們自主選擇想瞭解的事物。"

激發創造,是智力培養的重要環節

與歐美幼兒園經常帶領孩子參觀博物館、上劇院不同,陶老師說,中國的幼兒園較少帶孩子們走出課堂,去學習社會或親近自然,因為擔心"發生危險"。齊默爾教授說在陌生環境中實施教育,正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獨立能力,而且可以讓他們知道危險的在哪裡,怎麼避免,怎麼保護自己。

齊默爾教授特別強調"創造力"培養的重要性。訪問中國幼兒園時,她發現中國幼兒園的孩子們接觸的都是"現成玩具",在游戲的過程中,只是接受既定的內容,失去了自己動手、發揮創意的機會,"這對兒童未來的創造力發展非常不利"。齊默爾教授又說,與中國幼兒園截然不同的是,德國幼兒園有一種叫"玩具周"或"玩具月"的制度。在這個時段,孩子們可以大膽、自主地玩,包括材料的選取和玩耍的方式,讓創意和想像任意發揮。齊默爾教授特別強調在教育中激發創造力意義非凡,"不必一味地模仿,要發展有自己特色的東西"。

重建理念,重視特殊兒童的早期教育

陶園長不僅創辦了一所民營幼兒園,還專門針對0-6歲的孤獨症兒童,建立了一家益智教育培訓中心。陶園長介紹,在這所"特殊"幼兒園裡,有一種融合班級,是二十多名正常兒童和一兩名孤獨症孩子混合組成的。把孤獨症孩子和"正常兒童"放在同一環境中學習、生活,更有利於他們康復。融合班級的教育費用並不比其他幼兒園更高。這樣的融合方式在中國還處於萌芽階段。齊默爾教授也認為,殘疾兒童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注的早教領域,這些孩子應當接受和正常兒童同等的教育。在德國,這樣的融合班級已經較為普遍,她對陶園長的"融合班級"表示贊許,相信那裡的殘疾孩子可以更多地與別人交流,更有效地學習知識。

作者:麗麗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