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席利的難民南留建議引起爭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8月6日

德國內政部長奧托.席利建議,在非洲建立難民營,把要來德國的難民放在那裡進行審核。這條建議在德國國內、歐盟和聯合國有關部門引起了爭議。

https://p.dw.com/p/5Pgy
席利有他的想法圖片來源: AP

按德國內政部長席利的想法,在非洲建立了難民營來審核難民申請之後,實際上就不再存在在德國獲得避難權的基本權利。然而,不僅德國的綠黨反對,歐盟也對席利部長的建議拉開了距離。他們認為,按席利部長的建議去做將挖空聯合國難民公約。

聯合國難民公約已經有了50多年的歷史。這個公約產生於1951年,當時是為了給戰後時期的難民提供幫助和保護。聯合國難民援助署發言人科勒維爾指出,這個公約的特殊意義在於,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一個國際上通用的關於難民問題的法律。他還說,這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難民需要國家提供的帶有保證性的保護,否則他們是非常容易受到傷害的。

一開始,這個公約只適用於歐洲。直到1967年才在全世界有效。至今已有140個國家簽署了這個公約。1951年已經定下的原則至今不變。其中包括難民的定義:有理由地害怕由於種族、宗教、國藉、社會和政治屬性受到迫害而不得不離開自己國家的人必須得到接納。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核心原則:在祖國面臨危險的任何難民都不得被譴送回其祖國。公約還對難民在其接收國的權利作出了定義,比如工作權,自由行動權,教育權和自由宗教權。

這位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補充道:「它(指公約)還是非常有活力的。我們把它視為保護難民的國際體系的基石。有許多國際法律是建築在這個公約上的。在整個結構裡,它是基石,其它的是之上的建材。」

聯合國難民署也有了50年的歷史。它受到的任務是:人道地照料難民,監督公約的執行情況。這一方面意味著維護它,另一方面意味著進一步發展它。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

比如,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群逃離貧窮和苦難之地,在其它地方尋找生存之所。這些人的一個目的地當然就是「富裕的歐洲」。然而,在抵禦這些所謂「經濟難民」的鬥爭中,歐洲把自己越關越緊,也使那些符合日內瓦公約精神的難民舉步維艱。

聯合國難民署另一位發言人雅諾夫斯基說:「我們實際上同意歐盟的看法,確實存在一個問題。因為有極多的人就是想尋找一個更好的生活。而他們不是難民。在他們裡面卻也混雜著真正的難民,也就是為了避免迫害而出逃的人們。在公眾眼裡,這兩個集團完全被攪和在了一起。於是產生了一個印象,好像所有敲著歐盟的人都是騙子,都在試圖利用西方的慷慨。我們必須找到某種方法,把這些人區分開來。」

否則,雅諾夫斯基擔心,避難權將越來越多地受到踐踏。聯合國難民問題專員魯貝爾斯也經常警告歐盟不要挖空難民公約,比如通過為歐盟內協調難民權推出的新規定。

對席利部長這幾天發行的建立接收難民營的建議,聯合國難民署持保留態度。一方面:這個組織認為它的任務是不譴責別人,而是有目的地與各國合作。另一方面,這在法律上是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難民署德國代表處的特略肯表示,席利的建議太不清楚,因此難以歸類,難以把它視為對難民公約的明顯違犯。他還認為,比一個難民營重要得多的是,在全歐洲維護真正的難民權。

德國之聲記者烏特.謝費爾評論道:「德國內政部長站到了一個呼喊著『船已經滿了』的運動的最前列。不,部長先生,非洲人有另外一條成語,這條成語卻非常難讓歐洲富裕社會相信:『再容納一位的位置總歸有的。』」

(約阿希姆.舒伯特-安肯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