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阿薩德家族
以色列-哈馬斯戰爭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德中關係
德國和中國均為二十國集團成員國,並互為最為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與此同時,兩國在人權法治等議題上存在分歧。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歐洲工業界靠什麼和中國人競爭?
《經濟周刊》的一篇評論指出,歐洲人試圖效仿中國的「以技術換市場」政策來強迫中國企業與歐洲分享電動汽車技術,但這樣的作法很難成功。《法蘭克福匯報》則警告說,面對中國競爭者,德國機械製造行業沒法再篤信「高品質配得上高價格」。
解碼德國:中國如何看待德國?
中國對德國有多深的瞭解?中國發布的《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4)》也許可以為此提供部分答案。政治向右轉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其中的關鍵詞。
客座評論:在中國的世界地圖上,德國在縮小
Alexander Görlach
在中國領導人看來,德國是一個走向沒落的國家。因此德國外長貝爾博克此次訪華受到的接待相應的冷淡。但北京有可能打錯了算盤。
肖爾茨會見習近平:沒有人應該生活在對鄰國的恐懼中
中德兩位領導人借G20裡約峰會之機,就俄烏戰爭、國際刑事已經雙邊關係進行了閉門會談。這有可能是肖爾茨最後一次以聯邦總理身份會見習近平。
德語媒體:用印度替代中國,靠譜嗎?
幾天前,德國總理肖爾茨率團訪問印度,與印度總理莫迪召開雙邊政府間磋商會議。德語區各大報刊因此紛紛拋出了一個問題:在強調德中關係「去風險」的今天,印度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嗎?
中科院領導訪德 德中科研合作存爭議
本周,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攜代表團到訪德國,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利奧波蒂納國家科學院的代表舉行會晤。這也是新冠疫情之後中科院高層首次訪德。但是,德中科研合作的氛圍如今明顯比疫情前緊張。
德語媒體:打不敗對手怎麼辦?
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制裁到底有沒有效?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中國似乎有著相當強的調整能力來躲開美國的打擊,華盛頓制裁加碼的難度卻越來越大。德國《商報》則注意到,技術落後於中國的德國車企,近期出現了和對手結盟的趨勢,違背了歐盟的「去風險」方針。
德語媒體:為什麼柏林不願得罪北京?
《南德意志報》認為,中國對德國企業一直持「用完即棄」的態度,而且習近平也越來越重視安全而不是經濟,但是德國政界商界迄今不願正視這一點。《商報》的客席評論則抨擊柏林依然將對華關係置於對美關係之上。
解碼中國:德國外長與北京打交道時的麻煩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即將前往北京進行訪問。這也是柏林出台中國戰略後,貝爾博克的首度訪華。目前,北京和柏林之間存在著諸多爭議話題。
納米比亞最大太陽能電站:德國出錢 中國建造
今年9月,納米比亞國家電力公司和兩家中資企業簽署協議,建設該國最大的太陽能電站,大幅提高發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八成資金由德國提供。業內人士披露,德國太陽能廠商根本就沒有參與競標。
德語媒體:歐中漸行漸遠是誰的責任?
歐盟對華電動汽車關稅依然是德語報刊高度關注的話題。瑞士《新蘇黎世報》認為,造成如今局面的主要責任在於習近平,他寧可犧牲經濟也要堅持地緣政治對抗。Telepolis的客席評論則認為事情的本質在於西方想要打壓中國競爭對手。
德語媒體:師夷長技以制夷
上周五通過的歐盟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案,依然是德語媒體關心的話題。德國《商報》認為,挑起歐中貿易戰的並非歐盟,而是許多年前就大肆補貼本國產業的中國政府。《法蘭克福匯報》則建議歐洲也迫使中國企業轉讓先進技術。
德國無力回天 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成定局
歐盟各成員國已經在10月4日上午的投票中支持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而德國則投了反對票。在隨後的聲明中,歐盟委員會以及中國商務部都表示,歐中雙方仍將繼續談判,尋找替代解決方案。
德國反對也沒用:歐盟通過對華電動車關稅
10月4日,歐盟將就是否正式引入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關稅進行投票。儘管德國投票反對,該動議依然獲得通過。這意味著歐盟委員會必須在幾周內將臨時關稅轉為為期五年的正式關稅。
德國基礎設施 做好抵禦中國間諜之準備了嗎?
一名中國籍女子涉嫌向另一名中國間諜提供萊比錫機場貨運訊息、尤其是涉及德國軍火商的物流情況,已經在本周早些時候被捕。這起案件也引發了各界對德國機場、港口抵禦中國間諜滲透能力的擔憂。
德語媒體:歐洲應學美國 更警惕「中國製造」
面對步步緊逼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歐洲需要怎樣的戰略?《南德意志報》呼籲歐盟各國不要相互阻撓,而應當支持布魯塞爾的降低對華依賴之措施。《每日鏡報》則撰文分析了德國軍隊可以在印太地區扮演怎樣的角色。
研究:川普若當選 德國外貿將遭重創
根據德國慕尼黑大學萊布尼茨經濟學研究所的最新估算,如果川普今年11月重新當選為美國總統,德國對美出口貿易額可能會暴跌14.9%,對中國出口量也可能受到連累而下降9.6%。目前,德國出口貿易已經處於不景氣狀態。
德語媒體:以其人之道 還治其人之身
《南德意志報》評論稱,面對經濟嚴重疲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卻因循守舊,不肯推動改革。《商報》評論認為,歐盟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求中國電動車企業只能以合資方式進入歐盟市場。
默爾茨的對華政策如何?曾呼籲總理訪華會胡錦濤
聯盟黨是德國目前最大的在野黨,該黨主席默爾茨如今成為總理候選人。他曾批評現任總理肖爾茨批准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入股漢堡港,也曾批評肖爾茨在中共二十大後作為首位西方領導人訪華。
歐中電動車關稅談不攏 王文濤稱對歐盟失望
為了與歐盟各國談判電動車關稅議題,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本周造訪歐洲。在柏林,王文濤對德國官員表示,中國對此案「付出巨大努力」卻遭歐盟無視,讓中方「深感失望」。
德語媒體:早該發出的訊號
9月13日,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兩艘德國軍艦穿越了台灣海峽。這是22年來,德國軍艦首次穿越台灣海峽,自然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廣泛關注。
德語媒體:德國應該威懾的不是中國而是俄羅斯
對於德國軍艦穿越台海,《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認為,此行動原則上無需質疑,但是柏林不應該忘記德國經濟仍然依賴於中國,且德國國防政策的重點在歐洲而不是遠東。
德語媒體:中國市場正在失去吸引力
歐盟駐華商會發布的最新立場文件中稱,由於中國政府未能履行改革諾言,中國市場對歐洲企業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對一些企業而言,在華投資的風險與收益已經不成比例。
德語媒體:台海若有事 誰會來幫忙?
德國政府想通過軍艦航行台海來表明自己支持亞洲地區民主政權的立場,但《法蘭克福匯報》指出,這不過是柏林的象徵性舉動。《每日鏡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認為,就算川普上台,美國也不太可能為了台灣向中國開戰。
明鏡周刊:德軍艦艇將穿越台海
正在亞太地區參加多場聯合軍演的兩艘德國海軍艦艇,即將在9月中旬從韓國出發前往東南亞。德國官方至今對航線是否穿越台灣海峽諱莫如深,《明鏡周刊》則援引內部人士消息稱航線已確定。德國政壇則為此爭論紛紛。
德語媒體:中國電動汽車面臨重壓
加拿大也效仿美國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100%懲罰性關稅。德國《商報》就此評論指出,新一輪的關稅戰,將迫使習慣於便宜中國商品的西方消費者花費更多的錢。《焦點雜誌》則注意到比亞迪等中國廠商近期銷售不佳,但認為中國廠商正在積蓄力量等待新一波攻勢。
德國出口全線敗退 汽車仍是拳頭產品
聯邦統計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全球市場和中國競爭壓力的影響,今年上半年,德國進出口總額均有所下滑,但汽車仍是德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在對華貿易方面,德國仍有較大的逆差。
穿不穿台海?德軍艦長等候柏林下命令
正在亞太地區訪問並參加多項聯合軍演的德國海軍兩艘軍艦有可能在9月穿越台灣海峽,屆時德中關係可能出現緊張。不過,柏林國防部依然沒有就具體航線做出最終決定。德軍艦艇上一次穿越台海還要追溯到2002年。
「去風險」?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上升
據報導,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今年上半年同比上升,主要歸功於德國車企的大舉投資。柏林政府則一直對與中國市場相關的地緣政治風險發出警告。與此同時,中國整體的外商直接投資則下降。
德語媒體:政治與經濟的脫鉤
一段時間以來,德國政府一直在呼籲經濟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然而,最新的統計數據卻顯示,德國企業非但沒有聽從政府的"去風險"呼籲,反而增大了在中國的投資。
美國取代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過去八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今年上半年的進出口數據顯示,德美貿易已經超過德中貿易。
德語媒體:奧運驚人成績後的巨大問號
中國遊泳隊在巴黎奧運會上摘金奪銀甚至打破世界紀錄,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服用興奮劑的懷疑。《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國際奧委會與政界過從甚密。《世界報》刊登的一篇德國議員撰寫的客席評論則呼籲歐盟從嚴看管TikTok,否則後患無窮。
南華早報:鄧洪波將出任中國駐德大使
《南華早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導稱,鄧洪波將接替吳懇出任中國駐德國大使。現年59歲的鄧洪波此前曾任中國駐肯亞大使。
德國防長到訪菲律賓 兩國加強軍事合作
德國防長皮斯托利烏斯8月4日在馬尼拉與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會晤,雙方決定深化兩國的軍事合作。這也是有史以來德國防長首度到訪菲律賓。兩國防長在聯合聲明中強調,海牙國際仲裁庭2016年就南海問題做出的裁決具國際法效力。
德軍遠赴印太 憂心中國擴張
德國聯邦國防軍正在夏威夷海域參加美國主導的聯合軍演,德國防長皮斯托利烏斯也蒞臨觀摩。亞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經濟繁榮區域,柏林希望能夠同當地各國維持良好關係,同時也對中國的擴張感到擔憂。目前尚不確定德國軍艦是否會穿越台灣海峽。
德語媒體:拆了華為,誰是贏家?
德國政府做出分階段拆除華為設備的決定,依然是德語區報刊的熱點話題。《經濟周刊》批評德國政府依然過於軟弱、沒能堅決快速徹底地拆除華為設備。《總匯報》則讚揚德國政府達成了一個兼顧國家安全、營運商、消費者利益的折中妥協方案。
電動汽車臨時關稅 德國可能投棄權票
連續幾個月來,德國聯邦政府一直對歐盟向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持保留態度。路透社7月12日從一名德國政府圈內人士處獲悉,在歐盟內部關於對華關稅的投票中,德國預計將投棄權票。目前,肖爾茨總理寄希望於歐中雙方在11月前達成協議。
德語媒體:歐盟高瞻遠矚拯救短視的德國人
歐盟7月5日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德國編輯部網路》讚揚說,若不是歐盟從長期戰略高度進行一盤大棋佈局,拘泥眼前利益的德國人必定再次撞上同一堵牆。德國《商報》擔心,電動汽車只是中國政府巨額補貼的冰山一角。
德語媒體:人權和經濟 孰輕孰重?
德國經濟部以國家安全為由,喊停了中資企業收購德國曼恩能源方案公司的燃氣輪機業務。《法蘭克福匯報》就此批評德國政府罔顧本土的就業崗位。《奧格斯堡匯報》則讚揚德國政府不再將經濟利益置於人權之上。
憂心安全 德政府喊停中企收購燃氣輪機企業
德國大眾集團原本準備將旗下「曼恩能源方案」公司的燃氣輪機製造業務出售給一家中資企業,但是現在這筆交易被德國聯邦經濟部喊停。政府擔心,敏感技術會因為此樁交易案流入中國軍方。
德語媒體:如何抵禦無處不在的專制中國影響力?
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在奧地利《標準報》撰文呼籲,歐洲必須聯手美國對中國更加強硬,因為無法指望經濟繁榮會讓中國自動接近西方價值觀。德國政府前發言人則在德國《焦點雜誌》刊評指出,歐洲亟需增強自身創新能力來應對中國的挑戰。
德交通部長訪華挨總理批評 勉力自辯
德國交通與數字事務部長維辛訪問中國並就數據跨境傳輸達成一項諒解備忘錄後,德國總理肖爾茨對他進行了批評,認為交通部長沒有在德國聯邦政府中國戰略框架下與內閣同僚以及總理進行預先協商。維辛則辯駁稱,諒解備忘錄並不代表著具體的協議。
德語媒體:德國對華政策的"盲飛"
《經濟周刊》和《法蘭克福匯報》分別刊登客座文章,對德國的對華政策作出批評性的分析和建議。
德中就數據跨境流動設立交流管道
繼今年4月同中國簽署自動駕駛協議後,德國數字事務部長維辛同中方就數據跨境傳輸達成一項理解備忘錄。
德語媒體:互相嫌棄又互相需要的老夫老妻
周六的德語報刊,紛紛關注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貝克。《南德意志報》將德中關係比作一場持續多年的婚姻,雙方都已經不想一起過卻又誰也離不開誰。《巴登報》則注意到哈貝克試圖緩和歐中關係,認為這說明哈貝克想當德國總理。
哈貝克:歐盟對中國關稅談判持開放態度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周六表示,歐盟的大門是敞開的,可就歐盟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問題進行討論。他此前在北京與中國官員會晤時指出,歐盟加徵關稅不是一種「懲罰」,這些措施旨在弭平中國企業從北京獲得的優勢。
德語媒體:關稅之劍遲早變鈍
正在中國訪問的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表示,歐中雙方圍繞電動汽車關稅的爭議暫時難有突破。來自德國大眾汽車總廠所在地區的《不倫瑞克報》發表評論指出,一旦比亞迪等中國廠商在歐洲本土建廠生產,關稅就無法再保護本土車企。《世界報》則質疑歐盟大搞雙重標準。
德語媒體:適度貿易保護有助於遏制極右勢力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具有良好的動機,但是其實際效果則非常取決於具體操作手法----這是德語區各大報刊本周達成的共識。德國《時代周報》讚揚歐盟在出台堅決措施的同時依然向中方發出談判訊號,瑞士《新蘇黎世報》則警告必須避免補貼競賽。
德語媒體:歐盟關稅迫使歐企減小對華依賴
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之決定,依然是德語區各大報刊爭論的話題。《商報》刊發了一正一反兩篇評論,《經濟周刊》則刊登一篇專欄文章,分析加徵關稅的利弊。
德語媒體:關稅到底是邪路還是正當防衛?
周四的德語區各大報刊紛紛就前一天歐盟委員會公佈的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決定發表評論。《標準報》強烈抨擊這一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認為弊大於利。《奧格斯堡匯報》和《南德意志報》則讚揚了歐盟籍此有分寸地回擊中國的「削弱西方經濟」之地緣戰略。
上一頁
第1 頁,共27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