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中關係發生了變化?
2006年5月29日「隨著梅克爾的訪問,德中之間的討論重新出現了施羅德和柯爾時代幾乎被遺忘的重大分歧,它甚至進入了一向被譽為極好的經濟關係之中,德國企業這次不再為了在總理訪問時能准時簽訂有聲望的合同做出讓步。新的現實主義不能僅僅歸結於政府的更替和新總理的風格。最近幾年,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德國和世界其它地區對中國的感受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過去一些年,中國還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儘管有風險,應該去投資,而現在人們把中國經濟視為日益強大的競爭對手,把中國使用的方法視為對自己利益的挑戰。
梅克爾提出的重大話題表明,她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更為接近美國的做法。除了貨幣匯率以外,美國也把版權視為重要問題。與中美關係不同的是,中德關係沒有利害衝突。中國能承受批評,恰恰在人權問題上,中國政府更容易接受歐洲的、而不是美國的批評,歐洲應該利用這一可能性。」
世界報就德中關係提出了疑問: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嗎?德國應該繼續向中國提供開發援助嗎?文章寫道:
「晚上走在上海外灘黃浦江畔的大道上,人們會認為自己已進入22世紀,色彩繽紛的摩天大樓一個挨著一個,具有神奇的外形。華麗的景色使人覺得中國富有,很富有。儘管如此世界第四經濟大國仍然喜歡把自己說成發展中國家。不錯,中國確實有近一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費不足兩美元,處於貧困線以下。但越來越多提供開發援助的國家認為,中國的收入差距居世界之冠,北京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平衡這一巨大的差距。日本已決定現在提供的開發援助2008年到期後自動終止。歐盟準備2007年起減少向中國每年提供的一億五千萬歐元的援助。根據中國媒體報導,自七十年代以來,北京共獲得58億美元的開發援助。
德國開發援助部認為,給中國提供開發援助有必要,2005年還給北京匯了6800萬歐元,基民盟和自民黨政治家批評了這一做法。自民黨聯邦議院議員柯尼奇豪斯說,『中國的財政狀況並不比我們差』。對擁有八千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來說,6800萬歐元是『無足輕重的花生米』。德國開發援助部部長也不再把中國視為受援國,但她強調雙方在全球問題上合作有利於保障德國的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