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慶祝猶太人在德生活1700年

Shani Rozanes
2021年2月21日

猶太人大屠殺發生後,人們似乎無法想像猶太人還能再在德國生活。德國慶祝猶太人在德生活1700年之際,德國之聲回顧了與此相關的重要戰後史。

https://p.dw.com/p/3pfTP
Deutschland Mann mit Kipp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F. Rumpenhorst

(德國之聲中文網)如今,約有20多萬猶太人在德國生活,德國也是歐洲唯一一個猶太群體呈增長態勢的國家——鑑於德國猶太人曾幾乎被全部殺害的歷史,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故事。德國猶太群體規模擴大之所以受到矚目,也是因為在1945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猶太人似乎無法想像在這個對600萬歐洲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國家重建社群。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盟軍解放了大約15000名德國猶太人。大多數人都是在躲藏中度過的,其餘的則是在集中營中倖存下來的。許多選擇留在德國的猶太人都是因為有非猶太人的配偶或父母。和著名哲學家同名的猶太記者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是最早回國的德國猶太人之一。馬克思曾在戰爭中流亡,卻一直心念故鄉。但他後來回憶說,1946年越過邊境進入英佔區時,他也不禁自問:「發生了這些事,作為一個猶太人,我怎麼能在德國生活?」

Dokumentation "Warten auf die Heimat"
二戰後,在前貝爾根-貝爾森(Bergen-Belsen) 集中營附近的一個收容營中舉行的光明節慶祝活動圖片來源: Ndr/Wiener Library/dpa/picture-alliance

「永遠不要再在德國這塊沾滿鮮血的土地上定居」 

馬克思和其他幾千名理想主義者的決定受到了猶太社群內外許多人的質疑。1948年7月,世界猶太人大會在二戰後首次召開,併發表了一項堅定的決議: 「猶太人民決心永遠不再在德國這塊沾滿鮮血的土地上定居」。 英國基爾大學歷史學家安瑟尼‧考德斯(Anthony Kauders)介紹,儘管國際猶太社群作出這項決定,但仍一些猶太人選擇在德國定居,其中的原因多種多樣,「一些人曾因受到德國人的幫助而生存下來,他們拒絕歸咎於所有德國人。還有人則是因為年老體弱,無法移民。」

重建社群 困難重重

戰爭結束後,重建猶太社群的工作隨即展開。到1948年,已有100多個猶太社區分佈在德國各地。他們由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組成:一個是德國猶太人,他們大多在戰前就被高度同化並融入了德國社會。另一個群體是數千名來自東歐國家的流離失所的猶太難民,他們非自願來到德國。因為他們幾乎不會德語,所以謀生十分困難。

Lübeck 1947 jüdische Passagiere Schiff Exodus das Refugium
1947年:在巴勒斯坦委任統治時期的港口關閉後,圖中這些猶太人被送回呂貝克圖片來源: Courtesy Everett Collection/picture alliance

來到德國的猶太難民中,有90%以上的人在之後的三到四年內離開了德國,大部分去了美國或新成立的以色列。只有約15000人留在德國。許多留下來的東歐猶太人最終獲得了德國公民身份。他們初來乍到,宗教、文化和社會方面的需求都要依靠社群。「他們過著非常封閉的生活」,考德斯說:「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猶太社群的成員相互認識,與社群之外的人卻鮮有接觸。」

猶太人中央理事會成立

1950年7月,全德猶太社區決定成立了一個代表他們的聯合組織: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德國猶太社群的堅持不懈,促成了與國際猶太機構的合作,最終使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成為世界猶太人大會的正式成員。

與此同時,反猶太主義在德國仍然是一個問題。1946年美軍傳發的一份報告發現,18%的德國人仍然是 「激進的反猶主義者」,21%的人是反猶主義者,還有22%的人是 「溫和的種族主義者」。1947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會贊成德國沒有猶太人。

歷史學家考德斯說:「當西德政府明確站在反對反猶太主義的立場上時,這種氛圍就發生了變化,政府正式與反猶太主義宣戰,當然效果就不同了。這是(猶太人)以前在德國或他們來自的東歐國家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這讓他們有了安全感。」

Deutschland Heinz Galinski (Archivfoto und Text 1991)
海因茨‧加林斯基是猶太人中央理事會的第一任主席,曾被關在多個集中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ZB

東西兩德

 在第三帝國的廢墟上出現了兩個德國:東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DR)和西部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FRG)。許多抱有政治理想的德國出生的猶太人最初都被吸引到東德。戰後的幾年裡,較為有名的猶太人都住在那裡,比如著名作家、猶太人和共產黨人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沒有人想在東德作為猶太人生活——他們都想作為共產黨人在那裡生活」,社會學家和作家艾琳‧朗格(Irene Runge)如是說,1949年,當她還是個小女孩的時候,隨父母從美國移居德國。

朗格說,前東德的許多猶太人都是如此:「我認為這是那裡的唯一生活方式。你必須專注於政治目標。大家的態度是,'我們不會讓德國人獨自留在這個國家,我們要讓它成為一個比以前更好的國家』。」有關東德猶太人生活的文字記錄幾乎不存在。在上世紀50年代,註册的猶太社區成員也只有1500人。

避風港 ——以色列

對聯邦共和國政府來說,1965年與以色列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標誌著向前跨出重要一步。德裔猶太人社群以促進兩國人民的交流為己任。「因為大屠殺,相比其他地區的猶太人,以色列對德國猶太人而言更為重要。考德斯解釋說:「他們一直有』隨時打包走人』的想法,意思是:如果情況變糟,他們就會離開(德國)。」

同時,第二代和第三代德國猶太人已經成長起來。有些人離開德國前往以色列和其他國家,但很多人留下來了。 「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年輕的一代,他們受夠了長輩們的心態——僅把在德生活看成權宜之計」,考德斯接著介紹:「這些年輕一代敢於發聲,致力於公開爭取猶太人的權利。」

配額難民帶來轉機 

來自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色列和伊朗的新猶太移民也屬於大屠殺後的這一代。他們建造了猶太教堂,開辦了新的學校。宗教多元化發展,教區形成並擴大。然而,猶太教堂和社群的註册成員人數卻從未超過3萬人。

1991年底的蘇聯解體卻改變了這一現象。東西邊界開放後,前蘇聯近22萬猶太人作為所謂的「配額難民」移民到統一後的德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新社區形成了,舊社區的規模得以擴大。猶太社區中心、學校和教堂隨處可見。 「俄羅斯猶太人」的湧入使德國猶太社群免於人口崩潰,但他們的融入也是一大挑戰,因為與德國當地猶太人相比,這些新來者中大多數人的世俗化程度較高。「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一切」,社會學家朗格回憶說。

Synagoge eingeweiht (Archivfoto und Text 1993)
隨著前蘇聯猶太人的移民,德國各地出現了像圖中萊比錫這樣的猶太社區復興現象圖片來源: Jan-Peter Kasper/ZB/picture-alliance

如今,來自前蘇聯的猶太人及其後裔佔德國猶太人的絕大多數——有人估計顯示,他們在社區成員中的佔比高達90%。「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對當地社區所關注的辯論話題並不感興趣。歷史學家考德斯說:「與那些在浩劫後重建猶太人社群的人相比,他們更務實,當然也沒有那麼多罪惡感。」

新的一代

如今,不少以色列人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阿根廷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猶太人來到德國-——尤其是柏林定居。據估計,在過去20年裡,有1.5萬至2萬名年輕、受過高等教育、世俗化、政治左傾的以色列人來到德國。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親屬是大屠殺倖存者。有些人通過父母和祖父母獲得歐盟國家的公民身份,由此簡化了他們移居德國的程序。

但是,反猶主義的陰影還遠遠沒有消失。就在本周慶祝猶太人在德生活1700年的活動開幕之前,一份新的警方報告顯示,反猶太仇恨犯罪案件激增,2020年共有至少2275起此類事件發生。 

儘管如此,歷史學家考德斯認為,如今有猶太人遷往德國,他們自己的祖父母曾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並逃亡,這已是徹底的歷史變革。 「現在,對以色列人來說,在柏林生活很酷,而且他們不會感到內疚,這說明以色列社會和德國社會已經變得十分多元化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戰後時期已經結束了。」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