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想有敵人!」─ 中國知識分子對" 和解" 的討論
2010年11月10日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國家依然充滿不和: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當著德國國防部長古滕貝格(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的面,措辭激烈地批評諾貝爾獎頒給"犯罪分子"。陳不允許發生與此相關的"干涉內政"。北京顯然惱羞成怒,中國政府甚至要求歐洲外交官不要參加12月10日在奧斯陸的授獎典禮。
自從諾貝爾和平獎結果在10月8日公佈以來,眾多的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受到控制、恫嚇甚至關押,劉曉波的妻子劉霞也被軟禁。這種嚴厲讓人奇怪,因為這些活躍分子既沒有對頒獎作出惡意反應,也沒有對迫害表示仇恨。
引人注意的是,幾乎所有公共知識分子和批評者都強調,對他們來說,慎重而和平地爭取民主化是多麼重要。近年來,與中共體制內改革派共同努力的願望,已經被許多人所接受。
"只有通過和解,我們才能凝成一股繩。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這條大船平穩地從專制駛向民主。"民運人士胡石根上個月在評論中這樣寫道。胡石根寫"和解",是令人信服的。他參與建立"中國自由民主黨"等民主活動,並因此被迫遭受16年的牢獄。
和解不等於和諧
儘管"和諧"的概念在中國的思想界起著核心的作用,"和解"的理念卻是陌生的。這個在西方廣泛使用的名詞源於拉丁語的"reconciliare",意為"重新聯繫,向對方重新示好。"
尋求和解,也就需要相互走到一起來。"和諧"在道家意義上雖然是一個開放而靈活的姿態,但並不是自動發生的過程。
按照孔子的教導,個人得服從於"大和諧",也就是家庭、家族和國家所要求的和諧。轉換到現代政治生活中,這就意味著,與公共輿論觀點不同的個人,必須服從於國家的和諧。
與之相反,在西方,主要是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的政權批評者則懷有另一種理念,即寬恕。它所包含的是任何人都會犯錯,沒有人沒有錯誤,甚至每個人都是罪人的觀點。所以,基督教評論家余傑說:"重要的是,不要對監督我們的警察吼叫或攻擊,應該總是嘗試和他們對話。"
在劉曉波獲獎後,20名基督徒在一封公開信中寫道:"我們呼籲國內外的教會,為他們面對社會正義問題的無動於衷而懺悔。我們要為中國的悔改、為和解和國家的重建而祈禱。"
和解的時代已經來臨?
對於非基督徒活動家來說,和解的理念也同樣重要。可是現在就提出和解,恐怕還為時尚早,自由主義哲學家徐友漁認為,"政府甚至不承認我們是對話夥伴,我們該和誰去和解呢?"
儘管如此,現在就對這種態度共同思考是重要的。"責任倫理"的問題,也就是法治國家的工具,比如針對濫用權力者的司法程序,以及一般的清理過錯,有朝一日也會為中國所用的。
照徐友漁看來,思考和解已經刻不容緩。和解作為訊號,對最高層的溫和派很重要,對作為整體的中國民主運動也很重要。他所擔心的是,"隨著政府方面持續的甚至不斷加強的鎮壓,失望以及由此而來的暴力傾向就會在中國民眾中增加。"
作者: 賀志勇 編譯:林泉
責編: 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