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羅德中東行:機會不多,收獲不少
2003年10月8日廣告
雖然施羅德以他的堅決反戰立場贏得了阿拉伯國家的好感,但是國際政治觀察家和評論家普遍認為德國在中東難有作為,因為那裡是美國說了算,而柏林對華盛頓的中東政策沒有任何影響力。
不過,在經濟領域,德國在中東還是有發揮的潛力的,因為政治上的資本是可以轉變成白花花的銀子的。德國向阿拉伯語國家的年出口額在150億歐元,相當於德國年出口總額的2.3%。這一比例雖然不高,但是它的增長速度卻顯示這裡有無限商機。以2001年為例,德國對阿拉伯世界的出口增長了18%。這之後便是「九一一」和國際反恐,西方國家對阿拉伯世界有了一種普遍的不信任。
儘管如此,德國對阿拉伯地區的出口仍然增長了5%。「九一一」以及美國發動的對伊戰爭至今陰影未散響,很多阿拉伯國家開始試圖尋找新的方向。例如,數十億的石油資本開始從美國股市撤出,阿拉伯國家的學生由於簽證限制幾乎不再有機會到美國去讀書,海灣地區的石油富豪開始乘坐著豪華座機到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或者德國巴伐利亞消費而不是再去美國的弗羅裡達或加州。
德國總理的中東之行可以說是成功的。雖然經濟話題佔了主要地位,但是政治話題也得到了兼顧。在開羅,施羅德譴責了以色列對敘利亞的攻擊;在利雅德,施羅德對沙烏地暗中資助德國的極端伊斯蘭組織的作法提出了批評。這些都是不愉快的話題,但是施羅德並沒有迴避。
「九一一」之後,德國加強了在中東的活動,如開展文化對話和與伊斯蘭的對話,促進發展援助項目,在開羅開辦德國等。這些都是熄滅中東導火索的正確和很好的方法。
這些阿拉伯國家中,很多人都希望德國在政治上應該更多地參與中東事務,所謂的「德國製造」的政治,特別是在已經瀕於破產的巴以和平進程上。但是,德國人在這一點上會讓阿拉伯人失望,原因是德國由於與以色列的特殊關係,在巴以問題上不便過多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