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妙的生日禮物:德國化學家喜獲諾貝爾獎
2007年10月10日埃爾特因其在「表面化學」基礎研究領域的開創性成就而獲得這一殊榮。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周三在斯德哥爾摩宣佈,埃爾特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臭氧層遭到破壞的過程,以及燃料電池如何工作、汽車內催化劑的原理、鑄鐵生鏽的原因等等。
臭氧層和催化劑
諾貝爾獎委員會在陳述埃爾特獲獎理由時指出,表面化學對於化學工業至關重要,「甚至能夠解釋臭氧層為何遭受破壞——這是因為表面化學反應使得同溫層形成了冰晶。」埃爾特成功地揭示了表面化學反應的重要細節和內在過程,從而為現代表面化學工業的創立建造了基礎。表面化學與化學工業及及相關,並在許多生產環節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製造人工肥料。
埃爾特本人在得知獲獎喜訊之後深感震動,「實不相瞞,我激動得熱淚盈眶。」在71歲生日這天被告知榮獲最隆重的科學表彰,「這實在是一名學者能夠想像的最美妙的生日禮物。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驚訝,因為我沒有料到會在今天獲獎。」 埃爾特依然處在極度興奮的失語狀態之中。他說:「似乎突然之間夢想成真。」科學家一生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近在眼前。諾貝爾獎委員會給了他20分鐘時間準備應對媒體發言。電話鈴一直響個不停,同事們全都擁到他的辦公室的門口,開香檳酒表示慶賀。
誇獎德國科研條件
埃爾特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漢諾威、慕尼黑和柏林進行的。他對德國本地的科研條件大加贊賞。埃爾特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什麼困難。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總是抱怨經費緊缺。」德國學者的待遇比美國好多了。埃爾特是柏林馬普學會弗裡茨‧哈伯研究所的退休所長,在任時間是1986年至2004年,此前,他還在加利福尼亞任教,並常年擔任慕尼黑工大教授職位。
埃爾特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2萬歐元)。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他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作出了貢獻。周二,德國學者彼得‧格林貝格被賦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稱號,他與法國科學家阿爾貝特‧費爾特因發現巨磁電阻效應共享這一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