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南亞海嘯周年祭

2005年12月25日

2004年12月26日,也就是聖誕節的第二天,傳來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噩耗:印度洋發生了災情慘重的大海嘯。海嘯一年過後的今天,災區情況離正常標準還相去甚遠。

https://p.dw.com/p/7hch
海嘯過後的泰國海灘圖片來源: AP

因海底地震引起的這場驚天動地的海嘯,吞嗤了數以萬計的生命,及東南亞的大片土地。面積較小的島嶼從海面上消失了,較大的,如蘇門答臘島,被往西推移了40米。隨著這場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自然天災的發生,國際間掀起了一波波前所未見的救援熱潮。

東南亞大海嘯發生一年後的今天,各地都在進行總結:清點死亡人數、計算物質損失,並詳細核對救濟款項的支出使用情況。其結果是:在國際救援組織的積極援助下,人們防止了在天災之後出現更大的人道災難。全世界的人們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慷慨捐輸,但其中大部份並沒有到達亟需救助的災民手中。在最初的緊急救援行動後,官僚主義和其它弊端,經常阻礙著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總結政策工作的情況也相當矛盾:海嘯之後,雖然在印度尼西亞災區-亞齊達成了一項和平協定,但斯里蘭卡受災地區的內戰卻並未中止。

2004年12月26日大海嘯帶來的創傷,能通過總結計算而一筆勾銷嗎?恐不見得。災民期盼恢復正常生活,渴望安全保障及自我掌握生存環境的願望,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印度洋大海嘯顯示出,這一最低的人性需求也是有限度的。這種規模的天災,是人類無法掌控和無法預測的,它所造成的深刻創傷很難痊癒。

因此在回顧一年前災難發生的情況時,並不是清算救災行動是非對錯的恰當時機。但是有必要對救濟款項的使用是否已達預期目標而進行核查。不可否認的是,再成功的救援工作,也無法再使成千上萬的死者復生,被徹底摧毀的整個受災地區也不可能再恢復原狀。

我們從這次大海嘯中學到了一個教訓,就是:人不一定能勝天。而來自全球各地的慷慨捐輸和踴躍濟助,展現了人類的慈悲和仁愛。受災者面對災難善後的態度,反映出他們期望回歸正常生活的心情。然而這種願望只能從物質中獲得部份滿足:如果一年的時間不夠,也許兩年,房屋就可以重建起來,從而使生活也能逐漸恢復常態。但是失去的親人、朋友,將成為永難彌補的遺憾。此外,恐懼心和不安全感也將成為永難驅除的夢魘。

雖然受災地區的海邊,現已安裝了海嘯預警裝置,但人們仍然無法預知災難將與何時、何地再次發生。也許是明天?也或許是十年,甚至百年以後?在印度洋、大西洋,甚至地中海?就在10月份預警裝置啟用的同時,印、巴克什米爾山區又出人意外的發生導致重大傷亡的強烈大地震,同樣是一場無從防止的大災難。

大海嘯是一場沒有肇事者,也無人能承擔責任的天災,雖然妖言惑眾的江湖術士,或其它蓄意趁火打劫的不正當人士持相反說法。除了這些令人不快的伴隨現象外,大多數人都試著在善後方面盡一己之力:援助人員為搶救災民,工作到精疲力竭,宗教教徒莊嚴地埋葬了死者,人們慷慨解囊,捐獻了超出所需的高額款項,內戰份子也放下了武器。這一切,是東南亞海嘯及克什米爾地震災民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道支援,而這也僅是杯水車薪的濟助而已,僅是人類能力所及的一些幫助。這次大海嘯所使我們瞭解到,我們的捐助再多,也無法使所有災民獲得所需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