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東歐的縮影映入波蘭電影中

2011年2月20日

電影猶如一座測震儀,它探究社會的斷層、指出弊端、且毫不留情地呈現現實狀態。在東歐獨裁政權垮台20年後,那裡人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今年柏林電影節的幾部影片展示了今日東歐社會的多個層面。

https://p.dw.com/p/10KBH
多羅塔‧肯傑爾扎沃斯卡(Dorata Kedzierzawska)執導的《明天會更好》圖片來源: Berlinale 2011

流浪兒電影《明天會更好》

波蘭最優秀、最具個人魅力的女導演多羅塔‧肯傑爾扎沃斯卡(Dorata Kedzierzawska)在東歐後共產主義電影中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從1991年處女作《惡魔》開始,她就偏愛探討兒童心理的題材電影,作品始終關注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群,貧窮而弱小的女人和孩子的命運。

她去年的新作《明天會更好》,是與日本合作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敘述3名無家可歸的俄羅斯流浪兒,試圖靠機智越過邊界,期望到波蘭追尋更好的生活。該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但這位波蘭女導演並不清楚真實故事中的男孩的詳細背景。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孩子努力嘗試改變自己的生命,這份勇氣和膽識最具珍貴價值,因為他們展現了被人們遺忘的想像力、意志力和生命力。

都市富少年的《自殺房間》

另一位波蘭電影導演簡‧科馬薩(Jan Komasa)的作品《自殺房間》則反映波蘭大城市中的生活。該片中的主角是一名受到父母溺愛的華沙少年多明尼克(Dominik),他的父母事業有成,送他上精英學校,讓他過優渥的生活,卻沒有時間關心他。多明尼克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懂得讀書求好成績,卻沒有溝通能力。

因此,當同學在網上激烈批評他時,他自己無力面對,只能往虛擬世界逃。他陷入一個自殺者的聊天室裡,最後成了危險游戲的犧牲者。多明尼克的悲劇反映了波蘭上層社會的現象。

紀錄片《媒人市長》

擅長拍攝紀錄片的導演艾麗可‧赫尼科娃(Erika Hnikova),再度以一部紀錄片令人驚豔。在《媒人市長》中,赫尼科娃以詼諧方式,並帶點反諷意味地呈現一名以前擔任將軍的市長,來到小城之後,不改軍人作風,以市長身份干涉市民的私人生活。他要求30歲以上的未婚男女結婚,舉辦宴會來撮合他們,甚至時常透過揚聲器廣播來提醒單身年輕人,每個人年邁時都需要個伴侶。

在幽默的背後,卻深藏嚴肅意涵。該片清楚的呈現舊時期如何對一名現代市長造成影響,片中這位市長不僅把共產時期使用的發聲設備拿來執行自己的意圖,同時滿腦子大國沙文主義思想。共產世界雖然垮台已久,但這些人卻未能及時調整心態面對新的世界。

作者:Silke Bartlick 編譯:倩葦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