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媒體熱評劉曉波獲諾獎
2010年10月9日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
敢於把這個獎頒發給這位尋求法治國家理想的鬥士,必須認可諾貝爾獎委員會和挪威的勇氣。北京的威脅和恫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但在今天,中國人關心自己走向富裕要勝於關心民主。異議人士是少數人。現在更讓中國人夢想的是成為億萬富豪。但是,當權者不能對國際社會認可的這一民主種子置之不理。一個大國不能把它的反對派關押起來。從長期看,只有在一個法治國家裡才能有公平合理的發展。
波蘭《選舉報》(Gazeta Wyborcza):
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的日子,就像索爾仁尼琴和薩哈羅夫獲得諾貝爾獎對自由的俄羅斯來說是偉大的日子,授獎給瓦文薩對波蘭"團結工會"是個偉大的日子一樣。這對各大洲所有熱愛自由並立志捍衛自由的人來說是個偉大的日子。這對全世界所有在押政治犯來說也是個偉大的日子。中國是一個經濟成就卓越的國家,中國是個大國,它也應該成為一個自由的大國。
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通常(除了情緒化的頒給歐巴馬的那次除外),諾貝爾和平獎認可的是人道主義的努力,或者是頒給某個導致一項和平條約簽署的政治家。屬於後者的也包含一些完全不合適的人物。但在第一類裡有威望崇高的人物,比如已故前蘇聯物理學家、異議人士薩哈羅夫。作為獲獎者,劉(曉波)的地位跟薩哈羅夫相似,可以被視為當之無愧的獲獎者。
奧地利《新聞報》(Die Presse):
諾貝爾獎委員會並非總是有著幸運之手的,比如歐巴馬還未上任一年就提前獲得的桂冠,那就是成問題的。但這回,評委們擊中了靶心:幾乎沒有任何人比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更有資格獲得和平獎的了。多年來,他為民主鬥爭著,為此付出了自身的自由作為代價。
奧地利《標準報》(Der Standard):
中國領導人用了一切手段來給諾貝爾獎委員會事先施壓,阻止把和平獎頒給公民維權人士劉曉波。然而,挪威人不僅選了由於通過《零八憲章》發出自由呼籲而被判11年監禁的劉,而且還把中國的威脅公之於眾。這是諾貝爾獎維護獨立性鬥爭的勝利。同時讓中國領導人雙重意義上丟了臉。對北京來說,真正的考驗將在今後幾天裡到來。北京領導人會象刺猥一樣地縮起身子,推出西方要阻止中國崛起的陰謀論嗎?或者北京會把諾獎委員會的決定視為動力,對早就該展開的政治改革展開認真的思考?這樣的爭論在黨內已經展開了。
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報》(Osnabruecker Zeitung):
中國一度威脅挪威,把獎頒給那個"犯罪分子"會有後果的。而現在,挪威外交部長急著強調,挪獎委員會作決定是獨立於奧斯陸的政府的。他不希望損害良好的貿易關係。這些事恰恰強調了諾貝爾獎的巨大意義,同時再次展示了西方世界一個未能解決的問題:它要從中國獲得經濟利益。所以他們對那裡人權問題的批評往往是那樣的小心翼翼,以至被批評者可以一笑而化之。諾貝爾獎是"小心翼翼"的對立面,它正式地給中國施加了壓力,它鼓勵了全世界的人權活動人士,並警告了西方,在"中國熱"裡,不要忘記那些被迫害者。
編譯:平心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