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水稻田-有害氣體淵藪?

Nicola Glass2007年2月23日

聯合國氣候報告確認,水稻田產生甲烷,種植水稻危害氣候。

https://p.dw.com/p/9uYP
人靠水稻,水稻-害人圖片來源: pa/dpa

大米堪稱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基本食品。全球60億人口中的一半依靠稻米生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字,2005年,全球共生產6.18億噸大米。中國的產量為1.82億噸,居首位,其後分別是印度、印尼、孟加拉國、越南和泰國。

隨著抗擊氣候變化鬥爭的深入,科學家們目前正努力尋找大米種植的新方法。不過,要達到目的殊非易事。因為,水稻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還具有文化和旅遊價值。菲律賓呂宋島上的巴拿威梯田便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以下一點對有關氣候的討論十分重要:大米種類繁多。水稻、深水稻和旱稻便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種類。旱稻主要在缺水地區或高山地區種植。不過,全球80%以上的大米來自水稻種植。這是問題德症結所在。由於水稻種植需要對田地大量灌水,產生有害氣體甲烷,從而加強了溫室氣體效應。大氣中12-17%的甲烷來自水稻田。

能否在亞洲國家推廣旱稻種植,以期減輕氣候轉暖帶來的後果,是一個大問題。主要在雨水稀少地區種植的旱稻幾乎不產生甲烷。但它產量不高。因而,至少對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超過10億的國家來說,種植旱稻的吸引力有限。

總部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國際稻米研究所」表示,有關水稻種植產生甲烷的所有說法都還是初步的估計。但是,鑑於全球暖化趨勢增強,專家們早已在思考,如何改變水稻種植方式。國際稻米研究所目前正著手研究散播法和其它節水種植方法的效果。另一個設想是水稻和旱稻輪種。它的好處是,既減少甲烷的產生,又不致危害稻米的產量。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