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訪華,訊息先行
2003年8月28日三位專家分別是德國之聲中文部主任馮海因、德國外交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關係部負責人斯坦澤爾以及作家和「行車時刻表」雜誌發行人斯潘格勒。他們總結了德中兩國在經濟、文化和法制等領域裡的交流,也分析了中國的政治走向。在短短的一小時內,給媒體勾勒出了一幅粗線條中國形象圖以及德中關係圖。
在談到德國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時,馮海因說,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是去美國,但德國對中國人很有吸引力,而且吸引力越來越大。在談到學術交流活動時,斯潘格勒很遺憾地說,雖然德中兩國的科學學術交流早在文革期間就已初步萌芽,但是由於共產黨常年不給公民思想自由,人文科學交流難以進行,因此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外交部的斯坦澤爾對中國表示樂觀。他回顧往事說:「中國與所有鄰國都打過仗,但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自從中國實行經濟改革以來,中國政府努力與各鄰國實現和平,並且在一直加強這種努力。我認為,中國新政府不會偏離這一和平路線。當前的一個例子是,在北北韓核武器問題上,中國充當了北北韓和國際大家庭的調停人。我認為,這說明中國領導人在繼續積極促成和平。」
座談會上,約翰內斯-勞即將進行的中國之行是談話焦點之一。馮海因就總統在中國的日程安排表向在座記者推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德國人-拉伯。拉伯是東方的辛德勒,在德國幾乎已被人遺忘。在日本佔領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時,他四處奔走,使一萬名中國人獲得國際力量保護、免受日軍屠殺。
約翰內斯-勞是訪問中國的第三位德國總統。他希望他的訪問不僅能促進兩國的友好往來和學術交流,而且能推動德國中型企業與中國的合作。與他的前任不同的是,約翰內斯-勞將率領一個經濟代表團訪問中國,這個代表團的成員將大多來自中型企業。總統說:「對我來說,重要的不僅是大型企業在中國開業,而且是中型企業也應努力在那裡自我開拓道路。」
座談會的氣氛輕鬆友好。聽眾中有人問總統,如何對待中國的人權問題,約翰內斯-勞不乏幽默地表示,他不追求什麼跟中方公開談過四次或五次人權問題的記錄,因為這不是他的辦事風格。他更傾向於在融洽的氣氛中、在小圈子範圍談話時適當地把這個問題穿插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