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Obama Asienreise Bilanz

2009年11月20日

歐巴馬曾經有一次自稱是美國的"第一位太平洋總統"。他在夏威夷長大,並在印度尼西亞生活過四年。本周四,他結束了作為美國總統的第一次亞洲之行。在此次訪問中,他面對的是全球權力平衡的巨大變化。德國之聲記者馮海因發表如下評論。

https://p.dw.com/p/KbDa

在歐巴馬的亞洲之行前幾天,德國人舉行了盛大的柏林牆倒塌20周年紀念活動。對許多人來說,共產主義統治在東歐的結束意味著西方資本主義的徹底勝利。甚至有人說這是一個歷史時期的結束。美國看起來成為了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具有無限的權力。

而這種局勢在這20年中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人們可以從歐巴馬此次的亞洲之行,特別是對中國的訪問中看出端倪。歐巴馬說話的口氣與其前任相比要溫和得多。在亞洲訪問的第一站日本,歐巴馬便表示美國無意阻止中國的崛起。他稱,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將有利於國際社會。而在上海和北京,歐巴馬避免對中國提出直接的批評。他拜倒在中國文化的面前,並用阿諛之詞來描述中國對於世界的意義。歐巴馬回美國之後肯定會因他亞洲之行的表現遭炮轟。

但美國總統新的處事方式並不是白宮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反映,而更多的是鑑於目前的經濟現實:美國總統在北京拜訪的是美國政府的債權人。沒有中國人的錢,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從阿富汗戰爭至救助被金融危機擊垮的企業,到醫保制度的改革-都無法推行。中國人手上握有80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並且美國還依賴中國購買其更多的債券。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北京時在電視攝影鏡頭前對中國政府九年前鎮壓民主運動提出了公開的批評。但當時美國的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美國欠西班牙的債都比欠中國的多,而其與墨西哥的貿易額是與中國的兩倍。

DW ZPR Zentrale Programmredaktion Matthias von Hein
評論員:Matthias von Hein圖片來源: DW

而如今,中國在兩國的關係中處於有利地位。但中國也避免與美國發生公開的衝突。北京採取了守勢,而在其核心利益可能受損的情況下決不讓步。因此歐巴馬的中國之行在氣候保護、伊朗核計劃及經濟問題的解決等方面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果。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關於人權的言論也適用於其它政治領域。他說:雙方一致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分歧。

在柏林牆倒塌20年之後,一個崛起的、充滿自信的中國再次挑起了制度問題的爭論。現在就看西方國家是否能夠做出明智的回答了。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