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语老师的德中婚姻二三事
2015年12月2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来自德国小镇布伦斯贝克的德语教师韩思文(Sven Hänke)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在微博上还是拥有近5.5万粉丝的博主。2006年至2012年,他曾先后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任德语讲师,并在中国结识了如今的妻子。交往一年后,当时没房、没车、没有高薪工作的韩思文向女友提出了"裸婚"的提议。如今与妻子生活在德国的韩思文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分享了德中婚姻的趣事,并介绍了自己的新书《裸婚》(Nackte Hochzeit)。
德国之声:你是怎么认识你太太的呢?两人决定要"裸婚"时,家里是否出现阻力?
韩思文:当年到了南开大学教书,在那儿人生地不熟也不会中文,大学那边就替我安排了一个女学生来协助我,带我去买手机,我们是这样认识的。一开始只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直到2008年才进一步互相认识。2010年的时候我们两人去领证,2012年办的婚礼。结婚时说不上有阻力,不过很多事情需要适应。怎么筹备婚礼、在哪里举行都必须安排。我还得到她们家"面试"一番,给他们好印象,过程很有意思。她的家人喜欢我,我的家人也喜欢我太太,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德国之声:跨国婚姻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曾经因为文化差异而大吵吗?
韩思文:最困难的部分应该是,当我们开始一起生活后,其中一个人就得生活在异国文化中。至于吵架,我想筹备婚礼的时候真的很困难,我在书里以诙谐的方式描述,确实有时候状况真的挺好笑的,不过也有时真的很难理解对方要什么。例如我不理解为何要在婚礼前拍婚纱照。我们花了一段时间才找到怎么拍得有意思一点的方式,原本的拍法非常浪漫,甚至有点老套。我想问题是在于,你必须先了解这件事是怎么回事,然后才会发现,原来在中国就是得这样。
德国之声:你在微博"德语老师Sven"中介绍自己是"会做人的中国女婿"。为什么?你在书里提到自己"入境随俗",也称呼岳父、岳母为"老爸"、"老妈"。
韩思文:哈哈。这当然了,因为我是中国女婿嘛,必须叫他们老爸老妈。他今天过生日,我打电话给他说:"老爸,生日快乐!"说到会做人的例子,我是真的喜欢中国文化,吃的方面我真的变成中国人,德国菜我觉得是可以吃啦……不能让我妈妈听到我说这种话。
德国之声:还有什么文化或习惯上的差异呢?
韩思文:我们现在因为家里装修住在朋友家,我因为没有脱鞋,我老婆骂我了。因为这个原因,她有时候会批评我。还有一件好笑的小事:德国的垃圾分类有点复杂,我老婆也会做分类,但偶尔会犯错。我就觉得,都已经在这里生活三年了,怎么还能弄错,对这件事我就很仔细。
她现在怀孕了,中国式的做法也让我觉得奇怪。坐月子这种事我以前一点概念都没有,例如一个月不洗头啦。在德国,孕妇也会做家事、做运动、做任何事。但中国人却对所有事情都小心翼翼。这对我而言是新体验。
德国之声:你觉得德国人和中国人在面对婚姻时有何差异?
韩思文:中国人好多人说没有房、没有车就没有老婆、没有婚礼。我第一次听说"裸婚"这个概念的时候有点难受,觉得不太浪漫,中国人一点都不浪漫,他们说看钱、看车、看房子,没别的了。但我能理解,就像中国人说,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我觉得中国人更看重稳定,德国人则重视浪漫、感觉。还有家庭在中国更重要,在德国结婚不是家庭的事,而是你自己的事,在中国却是家庭的事。
德国之声:中国有个说法,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的事。
韩思文:肯定是,我向我老婆求婚的时候,她说"我不能现在说我愿意,我必须先问过父母"。在德国,你跟人说我要问我爸爸妈妈,他肯定是疯了。
德国之声:在婚姻中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呢?
韩思文:聊天、吵架、欢笑。我在中国生活了六年,心里觉得自己是半个中国人,我太太也相当适应西方,我们两个组成了一个新国度,介于中国和德国之间。
德国之声:在中国最大的文化冲击?
韩思文:在准备婚礼的过程中我才理解,两个文化的区别真的很大,这是为什么我写了这本书。里头讲述了我在中国的有趣或荒谬轶事,是我经历过的趣事,可以跟想去中国长居、度假的读者分享,或纯粹作为认识异国文化的读物。这是我在中国六年的经历。我最大的文化冲击是在最后一段时间里发生的,就是我的婚礼,它算是我在中国的"毕业证"吧,证明我认真地尝试融入这个文化中。
德国之声:这本书会在中国出版吗?
韩思文:目前没有这个打算。出版社说如果我自己安排,他们会支持我,但他们现在没有这个打算。我会先看看在德国出版后的反应,再决定要不要自己跟中国出版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