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老板讲述中国经历

Sabine Kinkartz发自柏林2006年10月30日

在不久前于柏林举办的经济周-中国会议期间,几位德国公司老板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

https://p.dw.com/p/9Jfd
在中国,德国大巴也能被被拷贝?图像来源: AP/NEOMAN Bus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政策的批评声浪愈发高涨,尤其是在中国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大量倾销出口产品等方面。此外,人民紧跟美元也是遭到国际上广泛批评的议题之一,因为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强弱是以最新汇率来衡量的,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四大国民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诸多企业,前往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和个人有增无减。德国企业也不例外,其中包括德国的中型企业。“中国与人们的想象完全不同。在世界各地通行的办法一般来说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但非常复杂的事情有时在中国会变得非常容易。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点,在中国的生意就好做了。”

说这话的是德国人施特凡-欣德勒,欣德勒在中国已生活了17年,在北京郊区生产肉类和香肠制品,他拥有一家自己的企业和两家饭店。现在,欣德勒已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日子在那儿过得挺红火。他在中国有自己的家庭,儿子在中国长大。尽管如此,欣德勒依旧强调,他不敢说他了解中国。

德中两国的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德国中型企业Stiebel Eltron的经理鲁道夫-松内曼对此也有同感:“对我们欧洲人来说,很难产生与中国人同心同德的感觉。我认为,我们的领导层都有这个问题,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只获得了所有重要信息中的极少部分。也许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应怎样进行沟通,不过是自以为了解中国而已。”

比如在中国,“对和是”并不一定就是同意的意思,而只是表示明白了一件事情,这样的文化差异无所不在,艺术领域,各种关系中均有所体现,中国人很讲究人际关系,不靠关系办不成事。Stiebel Eltron是一家生产加热器、电热干手机和热泵的企业,进军中国已有10年的历史。最初该公司通过代理商在中国销售自己的产品,2003年,该公司与中国南方的一家公司成立了德中合资公司,两年前,该公司又在天津开办了自己的公司。鲁道夫-松内曼说:

“作为中型企业,我们试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运作。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他选择,当然,我们也愿意这么做。所以,对我们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是我们的义务。但我们尚处在学习过程,理解中国,学习中国目前比提高我们的营业额,拓展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更为重要。”

松内曼接着说,他们这样的公司没有其他的选择。原因在于,一方面,竞争对手同样投资中国,另一方面涉及到配件供应企业,人们必须登陆中国,否则就会被排挤出局。负责巴符州银行子公司-北京德国中心的赖夫-戈里茨几乎天天经历类似的事情。他说:“即便是生产专门产品的企业也必须进驻中国,尽管登陆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很大的经济利益,但如果不这样做,客户就会明确地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进入中国的话,他们就会在中国寻找配件商,这些配件商将提供同样的产品,他们还表示将帮助这些中国配件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

当然,即便是在中国办厂的德国企业也很难幸免。因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免受仿冒产品之风的不利影响,仿冒产品被德国中型企业视为在中国市场的最大难题。Stiebel Eltron公司总经理松内曼甚至在德国的建筑业市场发现了自己公司荣获产品和设计奖的电热干手机 HTE 4的仿冒品。该产品由一家中国企业生产,完全可以以假乱真,只是产品上印有中国厂家的标志。

仿冒产品目前已占世界贸易的5%至10%,其利润高于毒品走私。松内曼认为,中国是仿冒产品的最大市场。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在柏林经济周-中国会议期间再次强调指出,中国将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打击仿冒产品行为。但这位大使也深知,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