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德国:中国如何看待德国?
2024年12月8日(德国之声中文网)爱丽丝·魏德尔(Alice Weidel) 真是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德国政治家吗?德国选项党是一个右翼民粹主义的、甚至具有部分极右倾向的政党,该党两位主席之一的魏德尔则是德国联邦议院中唯一会说中文的议员。学生时代,魏德尔曾研究过中国的退休金制度,并以此为题写了博士论文。在受到官方控制的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很多同魏德尔有关的视频。这位有望成为选项党总理候选人的女政治家之所以受到广泛追捧,同其反对美国霸权及反对欧洲一体化的立场有直接关系。
在中国关于魏德尔的各类说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她有望成为德国的下一届总理。不过,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也很清楚,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和德国,要想保持持久性的良好关系,必须让公众社会对德国有客观而全面的了解。
十一月中旬,中国发表了《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4)》。出版方是上海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的前身则是德国海军医生宝隆(Erich Paulun) 在1907年为培养中国医务人员而开设的上海德文医学堂。
这份有386页篇幅的年度报告中,德国的一些最新发展未被提及,比如即将提前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这是因为报告的数据大多数源自2023年。但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对德国的深入研究还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要话题:德国向右转趋势
年度报告中一个占据主导地位的议题,就是选项党在德国的崛起。报告作者认为,“总的来说,德国选择党在2023年的民意调查以及地方层面的成功,凸显了部分民众对于德国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加剧的不安。该党成功利用了这一情绪,而德国的政治格局则因其极右翼倾向而呈现高度的两极分化态势。”
《德国发展报告》称:“202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的日益临近,风头正劲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将成为德国主流政治的严峻考验,对于民众诉求的回应能力将成为德国主流政党能否有效遏制右翼民粹主义影响力的关键。”
在外交政策领域,作者认为右翼民粹主义者也同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报告说,“德国国内以德国选择党为代表的极右翼政治势力,也试图突破俄乌冲突背景下德国联美抗饿的政治正确,作出与主流政党不同的选择。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德国选择党的诸多成员访问了莫斯科,有的甚至前往大部分被俄军控制的顿巴斯等地考察。”而选项党同德国传统大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将使德美关系承受考验。
跨大西洋联盟
今年二月,德国总理肖尔茨访问美国时,称赞德美关系“呈现出过去多年、甚至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紧密和和谐”。
而远在中国的政治学者们似乎已经预判到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并在年度报告截稿前就给出了对今后德美关系走向的预估:“一旦特朗普重新上台执政,德美可能在防务和经济事务上出现巨大的矛盾和摩擦。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德国主流政坛的重要挑战之一。而从美国到德国、欧盟均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也可能对德美关系和两国共同援乌的未来产生消极的影响。”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本周早些时候访问北京时也曾明确表示,俄乌战争也是对德国和中国的共同挑战。不过,本周二在杜塞尔多夫举行的德中经济协会DCW年度会议上,协会主席林策尼西( Wulf Linzenich)也坦承,在应对俄乌战争这类共同挑战方面,德中双方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
林策尼西说:“在加强德美合作和维护同等重要的德中关系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今后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在亚洲。欧洲今后仍将是中国重要的伙伴。有鉴于此,制定明确、互惠、并顾及双方各自利益的战略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战略”阴影下的贸易与气候保护
北京方面并没有对绿党籍德国外交部长有真正的好感,因为联邦政府2023年提出的中国战略就是出自德国外交部。该战略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和对手”。在北京看来,其政策重点更多在后者。德国经济界也被要求降低风险,也就是去风险,通过多元化来避免对中国产生严重依赖。
蓝皮书的作者寇蔻和史世伟表示,“去风险化”战略代价高,而且本身就充满风险,德国经济必须承受限制与中国这个八年来其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合作带来的成本。 “鉴于当前德国陷入经济衰退且财政空间缩小,德国联邦政府难以在国内和欧盟各国得到对其《中国战略》足够的支持,去风险政策的效果在现实面前要打折扣。”
中国制造
这两位中国的德国问题专家认为,竞争是良性的。 “以往中德在经贸关系方面实行务实合作的方针,避免意识形态上的争论,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由于中国多年来实行经济发展战略,国力日益强大,因而在一些领域对德国经济形成竞争加剧的局面,但是良性竞争并不会对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化造成不利影响。”
杜塞尔多夫工商会主席安德烈亚斯·施密茨(Andreas Schmitz)在德中经济联合会(DCW)的大会上表示,中国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全球经济,未来将继续对市场和数字空间产生重大影响。这也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气候保护和工业标准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然是德国和欧洲企业的重要市场。此外,中国现在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领域,未来还会更多在国家与企业的创新实力方面,对欧洲和德国经济扮演重要角色”,这位杜塞尔多夫工商会主席继续说道。他说,“产地中国”( "Made in China")过去并非总是褒义, “而今天说的‘中国制造’( 'Made by China')却是积极的。”
"解码中国"是德国之声的一个系列节目,从德国和欧洲的角度对中国在当前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和论点进行批判性解读。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