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的流亡生涯
2004年8月18日美国洛杉矶的西班牙式山间别墅“奥罗拉”,是现代德国及美国艺术家的交流中心。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被纳粹宣布为叛国者的德国小说家及剧作家福伊希特万格迁入后,“奥罗拉别墅”就成为德国流亡艺术家及作家的聚会地点。
1941年从纽约迁往加州的托马斯.曼,也是“奥罗拉别墅”的访客之一。他就住在离别墅几条街的地方。他是诸如:布莱希特、舍恩贝格、拉赫玛尼诺夫、阿多诺等众多名家之中,最著名的一位。
人们无法想像托马斯.曼当时的地位有多麽崇高和多麽受人尊崇。他二战之前在纽约迈迪逊广场花园发表的一次演说,总共吸引了两万名听众。他是不折不扣的“德国海外之音”。1944年,他的声望在美国达到巅峰,人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一年6月,盟军登陆诺曼底之后数周,他入籍成为美国公民。
他为什么会加入美国籍呢?吕贝克“布登勃洛克之家”和“海因里希及托马斯.曼中心”主任维斯基辛说:“托马斯.曼的许多事迹,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矛盾及荒谬性。入籍的原因之一是,他对美国的生活非常满意,倒不是因为美国这个国家或它的政治体制,而纯粹是因为他在加州的生活非常顺遂,例如他的小说‘约瑟夫’就是在南加州太平洋岸帕利塞德的家中完成。在那里,他远离希特勒,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作。他对一些热心帮助他的美国友人心存感激,例如透过私人朋友伊丽莎白.迈耶的穿针引线,使他成为白宫的座上客。罗斯福总统曾经接见过他两次,这也是促成他入籍的一个原因。他曾经多次表示,这么做是为了‘感恩图报’。”
二战期间,托马斯曼每月定期发表广播讲话,由英广BBC播出。例如1941年3月,他在广播中直接向听众表达他作为一名流亡文人所担当的任务:
托马斯曼在广播中说:“这是来自一个朋友的肺腑之言,一个德国人的声音。他要向你们介绍德国的另一面,也就是德国本来的面貌。它有别于希特勒为它戴上的一个令人恐惧和厌恶的魔鬼面具。这个“警告的声音”所要完成的唯一任务,就是向你们警告希特勒的危险性。这是作为德国人的我所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
“海因里希及托马斯.曼中心”主任维斯基辛指出,托马斯曼的“欧洲人的自觉”是在流亡期间孕育形成的 。他说:“他成为一位真正的欧洲人,这跟“非德意志化”有所不同。流亡期间,他从自身的经验中体验出另外一种“德意志概念”及“德意志民族特性”,可以说,这种体验是来自于历史的宏观视野。以当时德国国内的现实状况,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流亡生涯开拓并提高了他的人文思想层面。”
美国虽然给予托马斯曼安全感,但是正如他给后来返回德国的哲学家朋友阿多诺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总令他觉得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家乡”。托马斯曼与阿多诺两人的友谊,是在通信讨论托马斯曼的新著“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时,滋长增进。从两人的往返信件中可以看出,托马斯曼深刻思考重新建立面对德国及欧洲的新观念和态度。“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这一时期的文艺成果。
维斯基辛认为,这部作品是托马斯曼所有著作当中“德国色彩”最浓的一部。他说:“托马斯曼说,他是一名‘落地生根’了的陌生人。我觉得在他写给阿多诺信中的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他说:‘阿多诺,您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家乡。’这句话显得有点酸溜溜,因为阿多诺鼓起勇气返回德国,而托马斯曼却选择了没有压力的美国生活,这使他感到良心不安,所以他说自己仍然还生活在‘异地他乡’。1945年后,包括阿多诺及托马斯曼在内的许多人都被到的一个问题是:您会回国帮助德国重建吗?而托马斯曼终究没有这样做。”
直到1952年,托马斯曼才重返欧洲,去了中立的瑞士。3年之后,也就是1955年的8月12日在苏黎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