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二任驻华大使看中国
2002年10月11日埃尔温.维克特与中国之间的联系不仅应当追溯到他1976至1980年担任德国驻华大使的那段日子,而应当追溯到更久以前。他的中国缘始于1936年。当时他在美国修完国民经济学后转道日本和中国返回欧洲。其间,他在南京遇到了来自汉堡的商人约翰.拉贝。拉贝因为1937年在南京曾经从日本人手中救下数千名中国人的性命而出了名。
90年代,维克特出版了拉贝在日本占领南京那段时间写的日记,其中叙述了他建立中国人保护区的情况。
维克特早在1940年就曾重返中国。当时他身为柏林外交部官员,服从命令前往中国。维克特在日本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斗转星移,当他再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时,时光不觉已经流逝了20多年。
变化中的中国
1976年,维克特出任第二任德国驻华大使。维克特今天谈到中国时,“变化”是他口中最频繁出现的字眼。他说:
“其实我经历了3个时期的中国。蒋介石时期,共产党时期-即毛泽东时代后期,以及邓小平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1936年,我第一次见到的北京是一个迷人之极的城市。那时,有些欧洲人甚至选择在北京度过自己的晚年。当时,对我来说,真正值得在那里生活的只有两个城市,一个是罗马,另一个就是北京。当我1976年再次见到北京时,北京有标志性的城墙已经被拆除了。宏伟的城门也遭到了破坏。北京城的范围扩大了。城内新添了几座高楼大厦。但百姓仍然住在位于市中心的四合院内。今天人们看到的北京是一座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城市,高速公路,摩天大厦应有尽有。与中国的北京,上海或天津这样的大都市相比,柏林的建设速度慢多了。”
令维克特深感遗憾的是,与突飞猛进的现代化进程相伴而来的是,许多传统的东西遭到了破坏。但他也坦言,虽然财富分配不均和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
物欲横流
维克特透过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危险所在,其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失业率增长以及两亿多名农民离开家乡进城寻找工作。维克特认为,这些人是最底层的无产者。此外,他还对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价值观破灭和物欲横流的现象表示遗憾。他说:
“如今和中国人谈起诸如孔夫子或古典作家的话题,你就会发现,读过这些古书的人是凤毛麟角。甚至上千年来作为中国政治力量支柱的知识分子都在追逐金钱。商人成了主流阶层。如今,拜金主义主导了中国的一切,结果导致道德沦落。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可以预计,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将会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