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经济开放能带来政治变革吗?
2019年12月23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很多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以为经济开放会促进非民主制国家的社会转型。例如,2012年6月时任德国联邦经济部长的勒斯勒尔(Philipp Rösler)带领经贸代表团访问沙特阿拉伯的时候,他曾说,他致力于以经贸促转变。他认为,加强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独裁者也会实现民主化,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公民要求实现自由选举,要求实现法治。
德国《商报》发表的以"经贸带来的转变太少"(Zu wenig Wandel durch Handel)为题的社论中指出,但是这一希望恐怕已经变成幻象。
文章在联系到中国的现实情况时写道:"中国正快步走在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道路上,但是共产党领导这个国家采用的铁腕手段也正在变得更加强硬。无论是有关新疆关押维吾尔人的拘留营的报道,还是北京强硬回应香港民主抗争的问题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这篇社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经贸不会自动地引发转变,那么与威权国家之间发生的商业贸易该如何为自己辩解呢?"评论员Christian Rickens在文章中回答道:"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对于一定体量的企业来说,完全不和独裁者们做生意,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沙特也许还可以用别的国家来替代,但是涉及到占德国出口总量7%份额的中国就不那么容易了。"
文章写道,"虽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去忽视问题的存在。对于负责人的企业高层来说,要做出清晰的界定:我们同威权国家的业务开展地要多深?我们只搞商贸,还是也要在这样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我们在多大尺度上允许这样的国家介入我们的业务?在中国,德国企业必须允许中国员工成立党支部,这是可以接受的吗?一家在中国的西方企业究竟应该给予那些同当地政府发生冲突的本地员工多少支持呢?"
文章写道,"在中国我们可以划定一条红线:我们不去购买那些可能是通过强迫劳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发现哪些企业是这么做的,就断绝和它们的一切业务往来。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可以清楚表明的:我们不会向威权政府提供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用来打压人民。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会向这样的政府出售监控技术、军用或警用装备,也不会提供这方面的咨询服务。"
《可怕的嫌疑》
《南德意志报》关注中国如何向澳大利亚政治、经济和教育等多个领域施加影响。文章认为,北京方面已经将澳大利亚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圈。
在一篇题为《可怕的嫌疑》(Ein ungeheurer Verdacht)的报道中,作者写道:"澳大利亚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繁荣具有依赖性。澳大利亚人对中国强权的政治影响力的担忧日益增加。在澳大利亚申请避难的变节者王立强揭露,中国的情报网对香港民主运动和澳籍华裔的社团组织都进行渗透。这种爆料加剧了澳大利亚人的恐惧感。中国外交部斥责王立强的描述为'一派胡言'。澳大利亚中国问题专家们指出,多年来北京方面一直在执行的一项战略就是试图对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施加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
文章写道,"中国伸向澳大利亚的手臂究竟有多长?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组成之时,人们对中国影响的担忧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来自中国的影响被称作'黄色危险'。不过这样一来也变得很难区分,哪些是基于种族歧视基础之上的夸大威胁,哪些是严肃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澳大利亚联邦众议院华裔议员廖婵娥(Gladys Liu)也被怀疑与北京走得太近。在香港出生的廖婵娥是首位在澳大利亚众议院获得席位的华裔议员。她所在的选区有些地方说普通话的人数比说英语的人数还要多"。
文章称,今年9月一批名单被曝光,廖婵娥作为中国海外统战分支组织的名誉成员被列在名单上。"廖否认对这些关联知情。她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固执地拒绝将中国强人习近平称作是独裁者,"文章写道,"这对修复她的名誉无益。最开始她回避问题,最终她说,习'在他所在的体系里是一个合法且被选举上台的主席'。"
文章写道,"北京要求所有中国人保持忠诚,它指的是每一个带有中国根基的人,无所谓持有的是哪一国护照。即便是在澳大利亚成长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虽然他们早就不会说汉语了,而且可能也从来没去过中国,但他们也是(统战工作)的目标"。
文章写道,"'澳大利亚人民站起来了。'澳大利亚前总理特恩布尔曾在议会用中文说了这句话。他的继任莫里森宣布,将成立高级情报小组专门用来打击那些暗中破坏(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指代的是谁?他并没有公开说明"。
文章最后写道:"什么是合理的担忧?什么是基于种族歧视的不满?很多时候这是说不清的。"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