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新书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德中关系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10日

中国历史上,1928年至1937年是国民党“剿共”、共产党长征与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战乱时期。但历史学家们往往忽视了这段时期也是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关系密切的时期。最近德国出版了一本介绍这段时期德中关系的大部头书,法兰克福汇报本周在介绍这本书时写道:

https://p.dw.com/p/5AXN
三十年代,德国大企业与中国的商务关系就很频繁。图中左起第三人为西门子公司驻中国雇员拉贝,日军占领南京后,拉贝保护了无数的中国人免受日军屠杀图像来源: AP

“德国当时的对华政策是把中国看作外交伙伴,与德国一样,中国也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遭到‘不平等条约’的粗暴对待,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控制。而中国的对德政策就象是德国对华政策的倒影,中国与德国的双边合作为改善中国对大国的外交活动创造了框架条件。”

文章说,有人把当年的国民党与希特勒作比较,认为两者有相同之处,但书中引用的材料说明这样的比较很浮浅:

“国民党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和中国历史,所以,正如南京军事委员会一名成员所说,其领袖蒋介石元帅不会成为‘东方的希特勒’,中国人也不会成为‘东方的德国人’。德国纳粹政府的东亚政策最后甩下中国、转向日本,也说明以上的比照是错误的。三十年代中期,希特勒出自意识形态和权力战略的考虑,不顾在中国获得的经济和军事上的好处,与中国的敌国结成同盟,从而结束了对柏林和南京都实用有益的十年关系。”

同一天,法兰克福汇报还刊登了一篇介绍德国新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的文章。该报写道:

“由汉学家梅因斯豪森翻译和发行的选集包括了中国九篇新短篇小说,它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化。小说的作者仅与中国社会化的社会主义擦身而过,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把自己视为毛泽东过后的‘新时代’人。社会主义瓦解后,思想意识的真空使他们父母那一代人陷入了瘫痪,而他们自己显然没有任何负担。只要经济发展,提出建立更好社会的问题就是多余的。不过,在中国仅有玩乐和流行音乐也并不幸福。

小说中有一句话叫做‘哪儿都呆不下去’,主人翁的结局是走向颓废和死亡,放荡、吸毒和金钱都不能引起他们最后的兴奋。虽然每个故事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象生命的快速镜头,把故事中的人物一批又一批地抛出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