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曾荫权为何回避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

2010年10月24日

本周,香港媒体在报道和评论中国新闻时关注的焦点主要有:中共十七大五中全会,到底能解决中国哪些严峻问题;香港特首曾荫权何以回避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及江西省委被网民炮轰钳制舆论。

https://p.dw.com/p/PlrZ
17届五中全会举办地京西宾馆入口处图像来源: AP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香港《明报》本周发表署名"欧阳五"的文章,题为《五中全会与中国式政改》。文章写道:"习近平是否会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自他担任现职以来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有着诸般猜测的一个话题。如今这一问题已毫无悬念,根据邓小平以来中共交接班模式,习近平的接班人身分已毫无疑义。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安排意味着从邓小平开始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交接班的模式已经被固定下来,这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无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好事。"

文章接着写道:"对于外界颇为关注也不时受到指摘、引起争论的政治体制改革,尽管公报中只有“积极稳妥推进”6个字,但它显然也是五中全会的议题之一。……从8月21日到10月3日,温家宝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7次谈到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并且从深圳讲到北京、天津,从国内讲到国外、讲到联合国。这绝非其个人意见、个人行为,而是中南海对中国式政改的集体认识和一种有目的的宣示。……有消息称,中共将试行党委书记差额选举,如果消息属实,这将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最新一步。"

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荫权却“不予置评”

《明报》本周还发表署名"张文光"的文章,题为《世界视野与中国情怀》,文章写道:"曾荫权的《施政报告》,忽然设立“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考核学生的《基本法》。但对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荫权却“不予置评”,早前更阻止保钓船到钓鱼台宣示主权。矛盾的事实说明:曾荫权的国民教育,只是遵命的国情灌输,不是真正的公民教育。"

文章写道:"香港公民教育的开端,始于1980年代的社会运动,强调民主和参与;1990年代更建立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法治的信念。但回归后的公民教育,抹去政治的普世价值,强调国民身分的认同,将公民教育收窄为国民教育,是教育视野的一大倒退。……国民与公民一字之差,反映着两种教育路向。国民教育更异化变质,沦为考察中国与认识国情,藉大国崛起的豪情壮志,回避政权的贪污腐败与镇压异己,抗拒人类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若国情触及国人心底的伤痛和希望,像平反六四和《零八宪章》时,就以“历史自有公论”和“不予置评”,拒绝表态。"

张文光的文章接着写道:"曾荫权所提倡的,是遵命的国民教育,以中央当前的国情国策,主导人民的思想行为。以中国大陆的保钓为例,国家因着不同的国策,一时阻止人民上街抗议,一时发动学生表达义愤;一时禁止平民出海保钓,一时派遣船只宣示主权。人民在政府眼中,恍如呼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工具,没有独立思想和自由意志?若香港移植中国式的国民教育,或配合国策的国情教育,见奥运和世博则欢呼,遇六四和刘晓波则沉默,只能培育顺民与愚民,与公民教育判若云泥。"

张文光最后写道:"真正的公民教育,既有着世界视野,也有着中国情怀,但更重要的是:全面真实地认识中国和世界,维护人类天赋的自由与人权。……不同时代成长的教师,或许经历过周恩来式、温家宝式、刘宾雁式、刘晓波式的爱国历程,但我们却从历史中认识到,无论哪种爱国方式,都不能牺牲和杀害自己的同胞,都应当走向民主和自由的世界。因着这源自人类文明的信念,我们渴望平反六四,我们为刘晓波得奖喝彩,我们等待一个文明的中国。"

宜黄县拆迁户抗议自焚,江西省委书记钳制舆论

香港《太阳报》本周透露,江西省委书记被指钳制舆论。该报的报道写道:"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因在官方报刊发表批示文章,要求党政机关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遭网民质疑在钳制舆论。……苏荣要求新闻媒体负责人'要认清西方新闻自由的实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内地网民炮轰,江西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宜黄县的三名拆迁户抗议自焚,苏荣的批示文章刻意钳制舆论。"

摘编:李华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