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后的不公

2013年12月1日

曾为特莱希恩施塔特纳粹集中营囚犯的犹太长老本杰明•莫梅尔施泰因,被许多纳粹幸存者视为纳粹的同路人;但电影制片人朗茨曼却拍摄了纪录长片“最后的不公”来表扬这位他眼中的“英雄”。

https://p.dw.com/p/1AQry
图像来源: Le Pacte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个有关纳粹特莱希恩施塔特集中营(KZ Theresienstadt)的故事,足以说明为什么本杰明·莫梅尔施泰因(Benjamin Murmelstein)受到许多纳粹幸存者的鄙视,甚至仇恨;以及,为什么几十年后却有人在问起他当年的行为动机后,对他表示钦佩。故事发生于1942年:伤寒在犹太人隔离区(Ghetto)爆发开来,大屠杀组织者阿道尔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将此视为一个灾难。他倒不是怕这种传染病会夺去犹太囚犯的性命,相反,对这名狂热的反犹主义者来说正是求之不得,但他担心非犹太人也可能受到感染。莫梅尔施泰因在影片中表示,艾希曼曾对他说:"如果你无法控制疾病蔓延,我就放火把整个特莱希恩施塔特烧掉。"

Adolf Eichmann
阿道尔夫·艾希曼图像来源: AP/dapd

当时莫梅尔施泰因是"犹太长老理事会"(Judenrat)成员,负责组织隔离区的居民生活,而疫区正属于他的管辖范围。疾病扩散之前,他曾尝试让辖区居民接受预防注射,但遭到抵抗,因为人们害怕被毒死。于是莫梅尔施泰因采取了断然措施:只有打了预防针的人才给饭吃,饭票没盖上打预防针印戳的,就不再发给粮食。

伤寒疫情被控制下来,艾希曼暂时放过了对付特莱希恩施塔特隔离区。然而,下一个谣言又接踵而至:有人传说莫梅尔施泰因蓄意要饿死自己的犹太兄弟,是个纳粹的同路人。

既非罪犯,亦非受害者

在纪录片"最后的不公"中,莫梅尔施泰因现身说法,还原当年。制片人克劳德·朗茨曼(Claude Lanzmann)在片中与他进行对话。朗茨曼因其长达九个半小时的巨作"大屠杀"(Shoah)而驰名国际。他于1974年开始录制与纳粹幸存者及灭绝营犯罪者的访谈。第一个访谈对象就是当时生活在罗马的莫梅尔施泰因。访谈时间长达一星期,每天数小时。但是在"大屠杀"一片中,并不见莫梅尔施泰因的踪影。朗茨曼解释说,莫梅尔施泰因的身份并不明确,他既不是毫无疑义的犯罪者,也不是明确的受害者。

将近40年后,朗茨曼利用他当年录制的影片材料,添加上今天在捷克的原始现场场景,又制作了一部新的片子。朗茨曼表示:"可能有点晚了,但我还是完成了它!" 新片长达三个半小时。

从各种角度看,莫梅尔施泰因的故事都非同寻常,首先,特莱希恩施塔特在所有犹太人隔离区及集中营当中,扮演的是一个特殊角色:1941年起,纳粹依照艾希曼的设计蓝图,以极其阴险的方式将布拉格附近的一个堡垒监禁区打造成向世人展示的"样板集中营":纳粹是将犹太人迁移到了一个温馨美好的小城镇,以此保障顺利落实其灭绝犹太人的真实图谋。1944年夏天,国际红十字会甚至还造访了特莱希恩施塔特 - 他们完全没意识到包藏在美丽表象后的人们正遭受着无情的折磨及最终被谋杀。

唯一幸存的"长老"

Filmszene Der letzte der Ungerechten von Claude Lanzmann
1974年朗茨曼采访莫梅尔施泰因图像来源: Le Pacte

表面上,特莱希恩施塔特及其它犹太隔离区在"犹太人自治管理"(jüdischer Selbstverwaltung)的名义下,设有一个所谓的"犹太长老理事会",负责管理隔离区内居民的生活,以及后来在纳粹"党卫队"(SS)监督下,组织运送居民前往"灭绝营"。在莫梅尔施泰因之前,特莱希恩施塔特集中营曾经存在另外两名长老,但都遭谋杀身亡。莫梅尔施泰因成为唯一幸存的长老。

莫梅尔施泰因在影片中讲述他战后自愿接受布拉格一个法院的审问,法官问他:"你为什么还活着?" 潜台词是说:为了保命,你都干了些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对此莫梅尔施泰因一笑置之。在与朗茨曼的对话中,莫梅尔施泰因展现出切合其身份的聪颖机敏和知识分子的睿智。他说,"犹太长老"是个遭人嘲笑的角色,他必须像傀儡一样牵动绳索。

迟来的正义

莫梅尔施泰因在到达特莱希恩施塔特之前,担任维也纳的犹太教经师(拉比)。1938年艾希曼任命他为犹太社区移民部主任,其任务是组织维也纳犹太人的移民工作。其实他自己也可以移民,美、英两国多次表示愿意给他签证,但他婉拒了,他说:"我始终认为自己还有需要处理的事情。"

Flash-Galerie Theresienstadt
1946年特莱希恩施塔特集中营幸存者聚会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dpaweb

1946年布拉格法院判他无罪。但犹太知识分子群体对他的判决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莫梅尔施泰因死有余辜。制片人朗茨曼的看法是,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曾是法国反纳粹组织"Résistance"成员的朗茨曼,虽已87高龄,仍不失反抗斗士本色。当年他志同道合的同路伙伴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和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提出"介入文学"(littérature engagée)的主张,并身体力行,为认同的价值观张目;因此也可以说,朗茨曼的做法是"介入电影","最后的不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为莫梅尔施泰因平反。

电影最后一幕出现了两个对话人的背影,他们漫步迎向罗马的夕阳,朗茨曼将手拢住了莫梅尔施泰因的肩膀。

作者:Sarah Judith Hofmann 编译:杨家华

责编: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