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施耐德评奥巴马访华
2009年11月19日德国之声:《南德意志报》将奥巴马此次访华称为"只有空洞言辞的峰会",因为在争议问题如经济和气候保护方面,没有取得切实的进展。您赞同这一评价吗?
桑德施耐德:奥巴马的中国之行难度较大。用中方的表述,这是两个平等大国、重量级相当的两国领导人进行的接触。他们都还不完全清楚今后怎样相互打交道。奥巴马谈及的议题,都是中国方面不愿意听到的话题,它们包括: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以及货币问题。这也就导致最终没有在内容上取得结果。奥巴马访华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也是数月来一个印象的继续发展,即中国政府还吃不准,怎样对待这个所谓的"希望的承载者"。
德国之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您认为,两国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吗?
桑德施耐德:奥巴马不仅在中国,其实在之前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就已经看到亚洲国家互相间靠得更紧。这是一个结局未定的问题,还要看日本,或者还有澳大利亚是否加入这一阵营。说到底,亚洲国家不会坐等美国先处理好了国内的事情,然后再采取一些措施。亚洲国家自己会采取措施的。亚洲国家还会出于本身的利益,拒绝接受某些来自西方的建议。气候保护就是这样一个领域,怎样从目前的经济危机当中摆脱出来是另一个问题。
德国之声:奥巴马表示,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增长,不一定要以另一个国家的损失为代价。但是,美中两国尤其近期在贸易保护主义、汇率问题上相互指责,摩擦不断。两国之间的对抗也日益明显。您如何分析这种对抗关系呢?
桑德施耐德:相互的对抗并没有消除。美国总统现在没有把它们放到演说的中心位置,从外交辞令上看,完全可以理解。对抗关系的确存在,它不仅同美国在亚洲扮演的角色有关,抛开套话,单是一些画面,就可以告诉人们,他们之间的接触是非常僵硬的接触,在本质上,这样的会见不会带来什么结果。对抗情绪存在,双方接触的难点也很明显。在国际关系最新发展的背景下,就美国与亚太国家的关系而言,这样的接触难度很大,而美国与欧洲的关系而言,这一接触同样举步艰难。即便是欧盟同中国的关系领域,这样的接触也很复杂。换言之,这个三角关系充满了困难,各方所持的观点完全迥异,立场也完全不同。中国在这场牌局中,打的是它的经济成就牌。
德国之声:您刚才讲到,中国还不太清楚该如何与奥巴马打交道。那么,您认为奥巴马对于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已经心中有数了吗?
桑德施耐德: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知道奥巴马总统在回程时,经过太平洋上空,在他的“空军一号”上与同僚们讨论什么,就好了。但他至少知道一点,他虽然称他自己是美国的"太平洋总统",这在亚洲国家被理解成一种奉承的好意,但释放的信号并非积极,因为中国试图将美国从亚太事务中排挤出去,这是可以察觉到的。而亚洲国家也很清楚,那里领头的国家是谁。因此,在所谓的"G2"即美中两个超级大国出现之前,还要看到这个充满困难的领域,各类冲突都存在的领域。
德国之声:德国与西方媒体也十分关注奥巴马此行对人权问题的表态。与其它访华的美国总统不同,奥巴马这次没有与中国异议人士会晤。人权组织颇为忧虑,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的敢于说不,似乎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也声音渐微。您也有这种忧虑吗?
桑德施耐德:从人权组织的角度看,这样的忧虑是合理的。仅仅谈及了西藏问题,西藏积极分子可能还不能立即乐观起来。有关西藏未来以及西藏问题在美中关系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虽然有很动听的言辞,但一涉及到本质,中国总是将自身的利益放在中心的位置,直截了当地说"不"。这也再一次说明,人权组织如果批评中国的话,当然要理直气壮,不可以羞羞答答,只要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还存在着破坏人权的现象。但在官方外交方面,有时轻声的言辞可能带来的成效更大些。奥巴马在上海对大学生发表的演说,在西方反响不错,也引发很多讨论,但在中国国内没有引发什么反应,因为中国人没有参与这个过程。
德国之声:请您预计一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在经贸领域,您认为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是否会进一步激化呢?
桑德施耐德:仔细观察冲突的话,就会发现,冲突总有一天会升级。不过,这样贸易及货币纠纷的冲突升级,既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并非中国的利益。如果使用形象的比喻,双方坐在同一条船上,他们都不想让船沉底。但这次奥巴马的中国之行显示,两个大国是在全力朝着两个方向划行。假如划行的方向一致,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大信心。美国同中国的关系还将继续充满各种冲突。
德国之声:那么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美中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呢?
桑德施耐德:政治方面,要看中国将以怎样的方式加入解决全球冲突的过程。在军事方面,台湾问题没有受到关注,这并不是美国起了怎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台湾同大陆关系中新近出现的缓和发展。人们希望,这样的发展得以保持。但如果考虑到台湾,考虑到中国军事的现代化建设,从中国的角度看,还要考虑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因此,谁都不会忽视军事层面的内容。
采访记者:苗子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