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波恩大学研究克服术后肠麻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10月3日

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其危险性也不亚于手术本身,比如说经常发生的肠麻痹,就会使人的消化系统失灵,严重时可以致命。波恩大学的临床学者们已经步入对这个重要问题研究。

https://p.dw.com/p/5eEL
在波恩大学的化验室里

人的肠子一旦麻痹无力,很快就会发展到危及生命的程度:当人体的消化系统发生故障时,人就会恶心呕吐,细菌就会穿透肠壁,在人体内扩散、作乱,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器官如肺、肾、肝脏等就会失灵。尽管后果如此严重,但人们对这一经常是在手术后出现、也被称为是肠无力症的现象却研究得甚少。

德国波恩大学的临床学者现在组成了一个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就准备弥补这一缺陷。这一科研项目的发起人之一是负责普通外科、内脏外科、胸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外科医院院长希尔纳。在波恩进行接近患者式临床研究的条件非常理想。以卡尔夫、施瓦茨、蒂尔勒为首的两支外科工作小组在那里即可以得到科研必需的肠子样品,又拥有必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经验和手段。

研究目的最终是阻止肠麻痹的现象发生,或者至少是减轻其症状。和一般的肠梗阻不同,这种也被称为是手术后肠梗阻的病症并不是由什么障碍物,比如说腹内的肿瘤或者其它畸形组织引起的,而更多地是小肠肌肉的蠕动功能受到了影响。这一功能是负责混合和运输食物的。很久以来人们就已经了解到,不光是大的肠胃手术,就是对心脏或肺脏这些看似和肠子毫无关系的器官所做的手术也会影响到肠子的蠕动功能。迄今为止,人们都以为这主要和肠子肌肉复杂的神经控制系统的失灵有关。有些学者认为,肠粘膜受损也可能是发病的原因。

另一种把发炎反应看作是致病原因的假设至今却很少被人注意。大约10年前,这一假设引起了进行小肠移植术的外科医生们的兴趣。由于经常发生异体排斥现象、容易引起感染并发症,所以,小肠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至今令人失望。德国只有两家医院,即柏林的夏里特医院和基尔大学附属医院可以进行这一移植手术。波恩现在也满足了进行小肠移植计划的所有先决条件。

卡尔夫曾在美国匹茨堡大学——国际上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
利用啮齿动物的小肠研究上面提到的发炎反应。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一个至今没有受到嫌疑的部位——小肠肌肉才是真正的危机
发祥地。就像肝脏一样,小肠肌肉里也有无数的吞噬细胞,它们所起的显然是警卫功能。正常情况下它们很安分守己,但一旦小肠的机械负荷过重,它们就会启动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的连串性发炎反应和免疫反应。一方面,像白细胞介素6这样的递质会被释放出来,引起更多的免疫细胞开始工作;另一方面,人体内会生成一氧化氮和前列腺素,两者都属于传统的肌肉活动抑制剂。

卡尔夫及其同事通过机械刺激法模拟小肠在实际手术中所承受的机械负荷,同时还测量小肠组织样品中肌肉的收缩情况。实验结果明确证实了机械刺激,意即手术中的机械负荷过重可以引发小肠的蠕动障碍。如果使用了可以及早干扰连串发炎反应的抗体,则机械刺激后,小肠肌肉的收缩情况几乎没有减弱,也就是不会发生肠麻痹现象。位于匹茨堡和波恩的两个科研小组利用人体小肠样品进行的实验表明,在进行小肠移植时也会发生类似的连串发炎反应。可以推测,移植手术后不久,接受移植者身上的免疫细胞就会活跃起来,被吸引到这个免疫战场,异体排斥反应也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科研小组的其他成员则致力于探讨手术后吞噬细胞被激活的原因。他们猜测,吞噬细胞可能拥有对压力敏感的受体,就是在小肠肌肉中也可能存在可以引发免疫反应的压力传感器。为了排除人们的所有疑问,科学家们在进行实验前,先用两种对吞噬细胞有毒性作用的物质对试验鼠进行预先处理,使得它体内的吞噬细胞数量减少了85%。实验结果表明,移植手术后小肠肌肉功能的减弱度远远低于通常情况。

虽然通过先进的手术后急救医学以及尽早正常摄取食物等一系列措施,今天手术后出现肠麻痹现象的数量和严重程度已经得到了降低,但依然还是有许多人深受其害。因此,对医药生产厂家来说,开发可以降低吞噬细胞活性、抑制发炎过程的药物应当是很有吸引力的。

(施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