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访青岛斯蒂尔公司看德中企业文化碰撞

Benjamin Wuest2008年7月5日

生产成本低廉是德国企业进驻中国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已有4500家德国公司在中国安家落户,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增长。不过,在中国站稳脚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在日常工作中中西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随时都会发生碰撞。记者走访了位于青岛的德国电锯生产企业斯蒂尔公司,给德国之声发来如下报导。

https://p.dw.com/p/EWrL
等待着奥运的青岛图像来源: AP

虽然生产车间里的机器运转声和在德国或者美国没有什么两样,但其它不同的地方就太多了。一个外国企业要想在中国获得成功,光靠先进的技术是不够的。由于工资水平低,中国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劳动力,是人。不过,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西方人迥然不同。斯蒂尔中国公司的生产主管约根·雷曼说:"在这方面可以看到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最明显的是,直截了当是德国文化的突出特点。我们非常习惯于直接批评,进行专业上的争论,非常建设性的争论,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我们把公事和私人生活分得很开,这方面我们完全没有问题。"

与中国人相处,尤其是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对欧洲人来说都非常陌生。在中国,人们很少进行公开的批评。这和中国的教育有关。比如儿子不可以批评父亲,父亲不可以批评政府。谈话中必须顾及别人的面子,不要让别人出丑。因此,批评也往往是婉转的, "这对我们德国人来说很难把握,容易引起误解。而且员工也不习惯被批评,他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去相互理解,相互靠拢,以便更好地互相了解,更好地合作。"

斯蒂尔公司从2006年9月起在中国生产,它面对的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在这里,集体高于个人。中国人很少像西方人那样喜欢当出头鸟,他们更多地把自己看作一部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等级制度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斯蒂尔公司的经理们观察到,这里的工程师自己不会拿上螺丝刀去做一个技工分内的工作。因为他们是工程师,而不是技术工人。

此外,面对复杂的问题,需要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的问题,需要发挥创造力的问题,中国员工往往非常发怵。质量监控主管鲍曼的孩子上的是中国的幼儿园,他了解到,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养成的,"幼儿园大家一块儿拍手,一块儿画一棵树,画成什么样子都是规定好了的。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很少的自由度。但是,在我们的厂里,我们对员工的期待是不同的,我们希望他们共同思考,不断思考,不要有事先形成的框框。这些都是员工们首先必须学习的。"

不过,斯蒂尔公司的两位主管都一致认为,中国员工具备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们都非常有积极性,工作非常投入,非常肯学习。雷曼说: "我们可以星期五晚上才临时决定星期六加班,只要告诉员工们就行了。就算事先没有计划,星期六开工也是没有问题的。"

除了灵活性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优势是没有那么多官僚主义。不用一一写订单,递申请," 在这里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有时一夜之间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可以比在欧洲效率更高。"

鲍曼和雷曼试图去理解中国人,因为只有这样,斯蒂尔公司才能在中国站住脚。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