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奖揭晓

编译:施彦2008年10月8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10月8日中午当地时间11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乔非(Martin Chalfie)和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Roger Tsien),以表彰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所做出的杰出成就。

https://p.dw.com/p/FWFK
三位化学奖得主图像来源: AP

华裔化学家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是中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现在美国加州圣迭戈大学任教。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三名日本物理学家获奖

在日内瓦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还没影儿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获得有关基本粒子的开创性理论认识了。为此,三名日本物理学家——其中一名已加入美国籍——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昨天(10月7日)当地时间上午12时15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日本科学家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

对外行来说,三名科学家的获奖成就听起来就像天书。他们三人都是研究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的,都是有关对称性和非对称性、有关物质和反物质的。简而言之,他们钻研的都是粒子物理理论,极其微观,但其最终目标却极其宏大,即解释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空间是怎样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

三名科学家的主要学术成果都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取得的,但却对近代物理学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现年87岁的南部阳一郎因发现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获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南部阳一郎就提出了对该机制的数学描述。根据他的有关理论,大自然显然很混乱的表面下隐藏着秩序。目前有关基本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所有理论几乎都含有南部阳一郎的成果。标准模型将自然界中的4种基本作用力即强力、弱力、电磁力和引力中的前3种以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都统一到一套理论当中。南部阳一郎当年提出的理论如此超前,以至于他的同事都不得其解。

时过境迁,南部阳一郎的学术成就终于得到了最高肯定,对此他感到非常高兴。虽然他1970年就已加入美国国籍,但他的本科以及博士学位却是在东京完成的。他曾任东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后应聘美国芝加哥大学,退休后依然在该大学活跃至今。南部阳一郎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带头人。他的学术成就还包括提出基本粒子夸克还具备所谓“色”的特性,即红、绿、蓝三色。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这里的“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颜色,而是借“色”这一词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

另两位日本物理学者——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获奖成就也和夸克有关。1972年,年仅29岁和33岁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标准模型的框架下,解释了对称性破缺的起源,并预言3种夸克的存在。在随后的23年间,他们预言的夸克被一一发现;2001年和2004年,美国斯坦福实验室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的粒子探测器又分别独立实验证实了对称性破缺。

在昨天于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闪光灯的“狂轰滥炸”,现年64岁的小林诚表示,他得知获奖消息后非常吃惊。他说:“这么不可预见的消息,让我感到非常吃惊,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感觉是有些奇怪,从天而降的殊荣表彰的是那么多年前的事儿。但如果回过头来看的话,作为科学家,我经历了一个很好的时光,那时的一切确实令人兴奋。”小林诚一直在日本从事研究工作。从1979年起,他就职于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曾担任过该机构的主任。

现年68岁的益川敏英也一直在日本从事科研工作。从2003年开始,他在京都大学任教。在昨天于京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依然保持学者风范,没动感情。他说:“还好了。我是物理学家,所以没理由要特别高兴。最重要的是实验证实了理论,得不得奖更多地是一个社会事件。”但无论如何,他还是补充道,现在他希望年轻人能更多地献身科学,也视科学研究为“找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