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個僧侶改變了世界 -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2016年10月31日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開啟了宗教改革。這個首先只是侷限於宗教的事件卻對德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從今天起紀念宗教改革的活動將持續一年。但馬丁‧路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https://p.dw.com/p/2RwZ2
Deutschland Geschichte Reformation Luthers Thesenanschlag Ferdinand Pauwel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僧侶馬丁‧路德原來只想就天主教會內部的腐敗和弊端進行公開討論。但他於1517年10月31日在維滕貝格(Wittenberg)的行動卻開創了宗教改革,並對後來的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具有深遠的影響。如果想要理解路德總結的95條論綱在當時導致社會"地震"緣由,還必須重溫路德生活的時代。

Deutschland Geschichte Reformation Luthers Thesenanschlag Ferdinand Pauwel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kg-images

對上帝的虔誠

中世紀晚期,一個新的時代還在孕育當中,此時的羅馬天主教掌握著人們對所有信仰問題的解答,深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宗教戒律的遵守和信奉是人們生活的主旋律,而萬能的上帝隨時做出評判並下達懲罰 ,任何一個過失都逃不過上帝的眼睛。

進不了清規戒律體系的那些事件,比如個人的不幸、糧食歉收、戰爭以及其他危機,都只能用一個理由來解釋,那就是魔鬼、女巫和咒術在作怪,是人與魔鬼結盟的產物。當時焚燒魔鬼事件非常常見。

驅使他的是恐懼

作為一個礦山小企業主的兒子,馬丁‧路德於1483年生於艾斯雷本( Eisleben ),從小就很聰穎機智。1501年春季他開始在埃爾福特上大學,4年後獲碩士頭銜,之後又開始學習法律。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對路德的一生有著很大影響:1505年7月5日,法律大學生路德遇到一場雷暴雨,被閃電劈倒在地,開始時他害怕極了,像被死神緊緊包圍,緊接著是恐懼,死亡後站在上帝面前還未準備就緒的恐懼。他不顧一切地跑向礦工的守護神 - 聖女安娜塑像,並對她發誓"幫幫我,聖女安娜,我要成為僧侶!"

這一誓言後果嚴重:12天之後路德叩響了埃爾夫特奧古斯丁修道院的院門,要求入院當僧侶。驅使馬丁‧路德進入修道院的是恐懼。

Lutherstadt Eisleben Luthers Geburtshaus
馬丁‧路德在艾斯萊本的這所房子中出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P. Endig

僧侶路德

馬丁‧路德認為,僧侶的生活,讓他有機會體驗上帝希望的完美無缺,並以這種方式得到上帝的寬厚與仁慈。也就是說,當僧侶的決定也是在尋找仁慈的上帝,或者說出於對錯過死後不能永生的恐懼。

從一開始路德就嚴於律己,遵守教規。每天集中精力祈禱至6個小時,嚴格戒食,認真從事自我研究,自願受苦,徹底懺悔,消除意志。數年後馬丁‧路德評論這段修道院的日子時寫道:"只要有一個人因僧侶生活進入了天堂的話,那我一定也進去了。"

在修道院裡度過20個月之後,路德於1507年成為了一名神父。他神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宗教信仰問題。像在修道院時的修身一樣,路德為學習也注入了同樣的熱情。功夫不負有心人。

初識免罪符

1510年,作為奧古斯丁教團的一名代表,路德與其他同道一同前往羅馬解釋教團事務。這趟旅行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時,羅馬教廷的財政因修築耗資巨大的彼得教堂而陷入困境。為緩解長期性資金問題,羅馬教廷的首腦們引入了"免罪符"。免罪符的意思是,用錢或者勞動免除已經犯下的或者今後將犯的罪過。它按個人的收入分成不同的級別。這還不是免罪符的全部:即便已經死亡的人,也可以買清罪過,免受煉獄的折磨。

年輕的馬丁‧路德天真地加入收集免罪符的行列。他的行為以及行為產生的影響直到後來才顯露端倪。

只有尋找,沒有答案

從羅馬回來後一年半,即1512年10月,路德完成了神學博士並在維滕貝格大學拿到一個專門闡釋《聖經》的教授位置。這個時期的路德已在同事與前輩們那裡享有很高的聲譽。

但即便是此時的路德仍然還在尋找仁慈的上帝,他的問題仍然還沒有得到解答,即"我怎麼做才能通過上帝的評判?"所有修道院的律己規章,所有教會給與的幫助,都未能解開這個疑團。

他繼續著神學研究,花大量時間閱讀《聖經》,尤其是《新約》裡的保羅書信,那些保羅寫給基督教初期時代羅馬教區的信函,讓他深受感動。在尋找仁慈上帝的過程中,路德越發地集中在兩個概念上,一個是"上帝的公平性",另一個是"罪人在公平的上帝面前為自己辯解"。

路德的突破

路德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宗教改革的內容也越來越清晰。他終於醒悟地認識到,上帝不僅是一名公正嚴明的法官,他也是一名父親,熱愛他創造的人,並將兒子送往人間,其用意在於消除橫亙在人與上帝之間的罪孽。

其結論便是:信仰上帝和其子耶穌的人,在上帝面前已經獲得了公平,上帝讓人們有為自己辯解的權利。多年來一直困擾他的"我怎麼做才能通過上帝的評判?"這一問題,現在終於找到了答案。

信仰的4個基石

從此以後,對馬丁‧路德而言,基督教信仰建立在4個基礎之上:

第一,只有《聖經》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他的對手們則搬來教宗以及宗教大會的批示。

第二, 基督徒唯一隻有通過上帝的仁慈才得到公平。這樣路德正式同教廷的免罪符宣戰。

第三,唯一隻有耶穌在十字架的死亡代表了人們的罪孽,它是人間通向上帝的橋樑。

第四,只有通過信仰。他在這裡想說的是,"一切都取決於信仰,基督徒的生活建立在它的基礎上,信仰讓耶穌活在我們當中,同我們在一起。通過對耶穌的信仰,耶穌的公平就是我們的公平,他就是我們。"

馬丁‧路德流行音樂劇同觀眾見面

革命性的理論

路德的這番理論將人與上帝的關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人現在可以直接同他的造物主對話,他不再需要教會以及神父或者聖人作為中介,由此人從教會這個代言者那裡解放出來。

這一理論打破了現行至此的教會的權勢以及等級關係。按照路德的理論,教宗也不能位居《聖經》之上,也不具教導的權威。這便是路德理論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它顛覆了中世紀整個的道德倫理制度。而路德本人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創新,而不過是讓埋在地下的舊貨重見天日。

向免罪符宣戰

身為神學教授的路德,在布道時或在講台上給聽眾和大學生傳授自己的理念,開始時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路德意志堅定,他決心鏟除教會的惡疾,將教義正本清源,返回最原始的信仰。他認為,首先要鏟除的惡疾莫過於遍佈於全德國的免罪符交易,當時與此有關的一句民俗這樣說"罐子裡的銀幣嘩嘩響,煉獄裡的靈魂跳出牆。"這是用金錢以及自己的勞動免除罪孽,對此路德不能繼續保持沉默。

於是,1517年10月馬丁‧路德發出了就免罪符進行神學辯論的邀請,但沒有人報名參加。路德無可奈何之下將自己的準備好的辯論提綱給大主教、同時也是選帝侯德阿爾布萊希特‧馮‧布蘭登堡。後來傳說,他同時將這95條論綱於10月31日張貼到了維滕貝格宮殿教堂的北門上。這扇門在當時有著今天廣告欄的功能。

由於路德使用了當年新發明的印書技術,可以將自己的知識和理念相當快地在全國傳播,教會由此受到嚴重衝擊,根基受到動搖。而這場地震的震中便是維滕貝格。

後來,每年的10月31日就被基督教裡的福音教派定位宗教改革日。而明年的這天將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作者: Klaus Krämer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