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核能問題上進退兩難
2011年3月24日《新德意志報》3月24日寫道,"迄今中國通過(現有13座)核電站只能提供1%的能源消費。到2020年,核電站供電比例將上升到6%,為此必須新建30到40個核反應堆。"
該報認為: "這也表明,中國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目前,超過70%的電力來自煤炭,燃燒的利用效率很低,廢氣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過濾,對環境和氣候的污染尤其在大城市可以感到,世界上5個污染最嚴重的都市都在中國。中國燃煤發電站碳排放的災難性後果,可以追蹤到紐西蘭的臭氧洞。
"所以,中國規定了減少碳排放的雄心勃勃的目標,這也是由於國際氣候保護談判的壓力。可是,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的目標,並沒有達到。總理溫家寶在人大會議上說明,原因在於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可持續經濟的過渡沒有完全成功。現在中國希望在提高生產率的基礎上,通過將增長速度限制在7.5%來實現這一過渡,這樣,提高能源產量的壓力也會有所減輕。"
能源需求難以滿足
該報認為,"無論如何,舊的燃煤發電站必須加以現代化或被取代。尤其是中國的煤炭儲量有限,其可利用性不斷下降。現在,幾乎每星期都有關於中國煤礦嚴重事故的報導。究其原因,除了經營者和所有者毫無顧忌地追求利潤外,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也使促使煤礦一再提高產量。
"儘管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其增長迄今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能源消耗。在90年代,中國在絕對的能源消耗方面在世界排名中還遠遠落在後面,可是2008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名。在人均能源消耗方面卻不同,中國人均可供使用的能源只有一個美國人或西歐人消耗的1/8。"
公開的思考和討論
文章說:"事實是,煤炭儲量的耗盡是可以預見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不能彌補這個空白,而且可替代能源的研發和擴大,還不足以滿足需求的增長。這個國家的許多地區剛剛連上電網,許多地方在高峰時間依然沒電或斷電,僅僅因為電不夠用。
"由於至今看不到其它的選擇,官方的路線依然是:中國需要新的核電站,以滿足未來的能源需求。可是,日本發生的故事造成了一個影響:在中國還從未有過像現在這麼多針對核能公開的思考和討論。電視、電台和新媒體幾乎晝夜不停地報導鄰國的災難,播放福島上空的危險雲團以及控制災難的絕望努力。於是,一種迄今不曾有過的公眾輿論在中國出現了。"
"但是,中國是否完全放棄核能,還有待未來證明。無論如何,作為反應,北京政府決定對運行的核電站進行安全檢查、停止新核電站的審批,表明日本的例子起了作用。"
編譯:林泉
責編:葉宣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