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核能问题上进退两难
2011年3月24日《新德意志报》3月24日写道,"迄今中国通过(现有13座)核电站只能提供1%的能源消费。到2020年,核电站供电比例将上升到6%,为此必须新建30到40个核反应堆。"
该报认为: "这也表明,中国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目前,超过70%的电力来自煤炭,燃烧的利用效率很低,废气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过滤,对环境和气候的污染尤其在大城市可以感到,世界上5个污染最严重的都市都在中国。中国燃煤发电站碳排放的灾难性后果,可以追踪到新西兰的臭氧洞。
"所以,中国规定了减少碳排放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这也是由于国际气候保护谈判的压力。可是,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总理温家宝在人大会议上说明,原因在于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可持续经济的过渡没有完全成功。现在中国希望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上,通过将增长速度限制在7.5%来实现这一过渡,这样,提高能源产量的压力也会有所减轻。"
能源需求难以满足
该报认为,"无论如何,旧的燃煤发电站必须加以现代化或被取代。尤其是中国的煤炭储量有限,其可利用性不断下降。现在,几乎每星期都有关于中国煤矿严重事故的报道。究其原因,除了经营者和所有者毫无顾忌地追求利润外,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也使促使煤矿一再提高产量。
"尽管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其增长迄今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在90年代,中国在绝对的能源消耗方面在世界排名中还远远落在后面,可是2008年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2名。在人均能源消耗方面却不同,中国人均可供使用的能源只有一个美国人或西欧人消耗的1/8。"
公开的思考和讨论
文章说:"事实是,煤炭储量的耗尽是可以预见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不能弥补这个空白,而且可替代能源的研发和扩大,还不足以满足需求的增长。这个国家的许多地区刚刚连上电网,许多地方在高峰时间依然没电或断电,仅仅因为电不够用。
"由于至今看不到其它的选择,官方的路线依然是:中国需要新的核电站,以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可是,日本发生的故事造成了一个影响:在中国还从未有过像现在这么多针对核能公开的思考和讨论。电视、电台和新媒体几乎昼夜不停地报道邻国的灾难,播放福岛上空的危险云团以及控制灾难的绝望努力。于是,一种迄今不曾有过的公众舆论在中国出现了。"
"但是,中国是否完全放弃核能,还有待未来证明。无论如何,作为反应,北京政府决定对运行的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停止新核电站的审批,表明日本的例子起了作用。"
编译:林泉
责编:叶宣
(以上内容摘译自其它媒体,不必然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