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北京夏日印象:公廁革命與拆遷熱潮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26日

德國的日報駐北京記者在展望四年後的北京奧運時說,中國的首都正在進行一場公共廁所的革命,僅今年一年,北京市就將為改造和新建廁所花費一億元人民幣。文章接著寫道:

https://p.dw.com/p/5UAV
北京現在已經是一個1400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圖片來源: AP

「與其它亞洲國家相反,中國人的公廁衞生是個難題。所以,一些遊客絕望之下,只能強忍內急,回到飯店解手。許多人感到更麻煩的是沒有坐式馬桶,中國大多數農村中,只有公用茅坑。北京許多老式四合院也沒有廁所。傳統的胡同中,公共廁所直到今天仍然是鄰居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地方。所以,北京的幹部們在為大規模拆除舊城區進行辯護時總喜歡說,市民需要自己的衞生間,樂意搬進現代化的高層建築。

與地方政界人士結合在一起的房地產公司在北京掀起了拆遷狂熱。現在,拆遷不僅引起了文物保護者和房主的反抗,遊客和出租汽車司機也抱怨,隨著公廁的消失,他們不知道該到那裡去『方便』。北京原有7700個公廁,估計剩下的不到五千個。」

每日鏡報早些日子發表的一篇文章也談了對北京的印象:婦女穿著睡衣、趿著拖鞋在街上散步、男人光著上身在街頭下棋,成了北京晚間一景。儘管市政府進行講文明的宣傳,但收效並不顯著。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不能責備這些北京人隨心所欲。與那些為奧運新建的高樓區和有空調的高級商場不同,胡同裡的居住條件直到今天仍然很原始,許多家庭住在一個小房間裡,大多沒有空調。只有少數房子有淋浴或衞生間。

北京在變化之中。經濟發展和建築熱潮毀滅了許多老胡同,城市成了工地,到處敲打、鑽孔、挖坑,數百年歷史的胡同居民區、使人想起帝王時代的光輝建築都被拆除,居民被遷往三環以外混凝土建成的城堡中。新住宅有空調,大多也更為寬敞。但是在跳躍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一些東西失去了。新住宅區中人們形同陌路,晚上不再與鄰居一起在胡同裡坐坐,而是在家裡看電視。

現代化也帶來來好的一面。北京擺脫了社會主義氣氛,那種僵硬的壓抑氣氛。環城公路兩側的灰色居民樓今天粉刷得五彩繽紛。城市變綠了,增添了新的公園和花壇。隨著過去幾年經濟發展,看來北京人又重新學會了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