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北京夏日印象:公厕革命与拆迁热潮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26日

德国的日报驻北京记者在展望四年后的北京奥运时说,中国的首都正在进行一场公共厕所的革命,仅今年一年,北京市就将为改造和新建厕所花费一亿元人民币。文章接着写道:

https://p.dw.com/p/5UAV
北京现在已经是一个14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图像来源: AP

“与其它亚洲国家相反,中国人的公厕卫生是个难题。所以,一些游客绝望之下,只能强忍内急,回到酒店解手。许多人感到更麻烦的是没有坐式马桶,中国大多数农村中,只有公用茅坑。北京许多老式四合院也没有厕所。传统的胡同中,公共厕所直到今天仍然是邻居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方。所以,北京的干部们在为大规模拆除旧城区进行辩护时总喜欢说,市民需要自己的卫生间,乐意搬进现代化的高层建筑。

与地方政界人士结合在一起的房地产公司在北京掀起了拆迁狂热。现在,拆迁不仅引起了文物保护者和房主的反抗,游客和出租汽车司机也抱怨,随着公厕的消失,他们不知道该到那里去‘方便’。北京原有7700个公厕,估计剩下的不到五千个。”

每日镜报早些日子发表的一篇文章也谈了对北京的印象:妇女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在街上散步、男人光着上身在街头下棋,成了北京晚间一景。尽管市政府进行讲文明的宣传,但收效并不显著。文章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不能责备这些北京人随心所欲。与那些为奥运新建的高楼区和有空调的高级商场不同,胡同里的居住条件直到今天仍然很原始,许多家庭住在一个小房间里,大多没有空调。只有少数房子有淋浴或卫生间。

北京在变化之中。经济发展和建筑热潮毁灭了许多老胡同,城市成了工地,到处敲打、钻孔、挖坑,数百年历史的胡同居民区、使人想起帝王时代的光辉建筑都被拆除,居民被迁往三环以外混凝土建成的城堡中。新住宅有空调,大多也更为宽敞。但是在跳跃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东西失去了。新住宅区中人们形同陌路,晚上不再与邻居一起在胡同里坐坐,而是在家里看电视。

现代化也带来来好的一面。北京摆脱了社会主义气氛,那种僵硬的压抑气氛。环城公路两侧的灰色居民楼今天粉刷得五彩缤纷。城市变绿了,增添了新的公园和花坛。随着过去几年经济发展,看来北京人又重新学会了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