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工會對中國民主派沒有產生大影響」
2010年9月1日德國之聲:團結工會這些天來正在進行成立30周年慶祝活動。怎樣給團結工會做一個30年來的歷史定位呢?
崔衛平:我覺得,可能不能說30年來,團結工會的使命到1989年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它在1980年到1989年波蘭社會轉型中起了一個非常突出的作用。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團結工會在今天已經不具什麼意義了?
崔衛平:對。它在當時出現是作為民主派或叫作民主反對派。它遠遠不僅是一個工會,它動員起了全社會的廣泛力量,其中包括知識分子和教會,包括工人和各種各樣的人群,所以它在當時是一個廣泛社會的民主反對派陣線。
德國之聲:團結工會的歷史貢獻傳到中國了嗎?它對中國產生影響了嗎?
崔衛平:當時官方媒體沒有正面報導,到現在中國也沒有一本專門的書。所以我覺得,人們對團結工會的瞭解還是比較零星的、外在的。我覺得,團結工會對中國的民主派並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因為它的思想脈絡,它後面的動力很少出現。
德國之聲:即便團結工會對中國的影響有限,但中國有著很強大的工人團體力量,為什麼在中國產生不了團結工會這樣東西?
崔衛平:因為條件不一樣。第一,當時在波蘭還是國企體制,工人相對集中,國企的工人向國家提出要求。而在中國,工人都差不多成了私營企業的工人了。中國的這一轉變對工人運動的展開非常不利。第二,當時的波蘭在名義上是社會主義制度,工人運動在那樣的社會裡有著相對的名正言順的可能性。而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尤其到了後來,工人階級很少在事件中起著人們所說的火車頭的作用。差不多60年來,中國的工人階級沒有起過這樣的作用。
德國之聲:中國雖然沒有獨立工會,但最近有消息稱,南方一些地區允許部分企業內自由選舉工人代表,參與勞資談判。這是一種積極的發展趨勢嗎?
崔衛平: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事情。工人當然得有談判權、自主權,有爭取自己權益的平台。但這樣的獨力工會不會產生像團結工會那樣的影響。私營企業內的獨立工會,當然他們的力量越大越好,但他們很難像波蘭團結工會那樣,起一個反對派、民主派聯合陣線的作用,很難進行廣泛的社會參與與動員。我們不指望現在的工會起到這樣的作用。
德國之聲:團結工會的精神和團結工會思想在中國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嗎?
崔衛平:這方面的介紹比較少。今年7月,團結工會顧問亞當‧米西尼克(Adam Michnik)訪華。團結工會提倡,在社會的轉型當中,在民主反對運動當中,不是通過武力、通過不停地激怒政府和政府對抗,而是怎樣以一種和平理性的、一種擴大個人和社會自主性,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然後把政府逼到談判桌上。我覺得這些年來,這種和平理性的抗爭理念慢慢地在中國民主派中傳播開來。
採訪記者:李魚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