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模式:中國老闆德國造

2007年3月27日

提起中外合資,大多數人自然會認為這是中國出土地、蓋廠房,西方國家出資金、出技術。說起併購,一般人都會以為西方公司併購中國廠家的股份。但是,時代不同了:今天,中國的廠家也走出國門,併購或與西方公司合資經營廠家,其中不乏在國際上享有聲譽、擁有高精尖技術的廠家。

https://p.dw.com/p/A9kU
在這樣的大型機械加工方面,德國仍然佔優勢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ZB

德國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就是一個樣板。這家1920年成立的公司專門生產專門用於渦輪機切割鑽磨的大型龍門銑床。一年前,中國國營北京第一機床廠購並了瓦德利希公司的全部股份。與前兩任股東不同的是,中國新股東並不干預瓦德利希公司的商務,瓦德利希公司可以自主做出決策,北京第一機床廠派出的專員只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進行協調。母公司知道,瓦德利希公司像一株百年大樹,只有留在德國的土地上才能根深葉茂。

「我們的業務好得很」,瓦德利希公司經理貝克爾毫不掩飾內心的自豪。過去,公司銷售額為六千萬歐元,去年上升至7300萬歐元,今年將突破一億歐元的大關。「這是絕對現實的前景」,貝克爾說。隨著生產的發展,企業職工人數也不斷增加。過去,全公司職工不足五百人,現在增至570人,今年預計還要招聘六十名新職工。瓦德利希公司所在的上弗蘭克地區本來就業形勢不佳,公司的人丁興旺無疑是一大福音。

北京第一機床廠與瓦德利希公司早在1984年就開始了合作。自前者併購後者之後,集團內部的分工很明確:市場的高檔次產品繼續在德國生產,低檔次產品在中國製造,中檔次產品的領域由中德雙方共同研發。

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並非中國在德國投資的唯一例子。越來越多的中國廠家在尋找併購德國企業的機會。據說,在中國人控制下的德國企業現在已有六百至八百家,中國人開的餐館和旅行社並不計算在內。

但中國併購的德國公司中,有不少並沒有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樣取得成功。往往原因是中國投資者準備不足,許多人低估了德國嚴格的勞動保護法規,還有一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中國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TCL)麾下的德國電視機生產廠家施納德公司一直未能擺脫赤字的困擾,現在甚至停止了生產。還有一些企業乾脆關門大吉,多特蒙德的一家煉焦廠最後被中國的一家礦山全部拆卸完畢,到中國重新安裝投產。

現在,中國人改變了策略。他們不再自己管理具體業務,而是把工作交給德國企業經管人員,中方通常一年結算一次紅利。對德國企業來說,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必擔心技術流失。對中方來說,用德國技術生產出的品牌可以保持主導市場的地位。五年前,德國化妝品連鎖店羅斯曼公司的40%股份出售給了香港和記黃埔公司,但羅斯曼仍然處於德國經管人員的管理之下。老闆羅斯曼說,到目前為止,他沒有在公司內見過一個中國人。

中國併購德國企業的勢頭方興未艾。中國的大公司集團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收購德國的大型企業。兩年前,中國的聯想集團就收購了IBM公司的電腦部門,出價17.5億美元。不過,中國投資德國企業能否都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樣帶來好的前景,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