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依然微妙
2010年2月17日"幾個星期以來,中國媒體紛紛行動起來,反對這次會晤。北京把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譴責為分裂分子,中國媒體認為,歐巴馬與他會見是把與中國對抗的戰略推向了高峰。向台灣出售武器、對中國商品課以懲罰性關稅和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都是這一對抗戰略的組成部分。
節日期間,中國國家新聞機器再次煽起情緒。政府網頁重新發表七天前記者會上負責西藏問題的黨內幹部朱維群的講話全文,他警告說,中美關係將出現嚴重後果。以愛國民粹主義著稱的《環球時報》指責歐巴馬,試圖通過反華聲調走出民意的低谷。但它的另一篇社論卻表現出較為樂觀的看法,文章說,'儘管有許多分歧,但每次升溫時,雙方最終總會回到現實政治的基礎上。'畢竟兩國有無數共同利益,在解決全球問題時需要互相依靠。
各媒體的評論都緊跟北京中央宣傳當局規定的方針,但網路论壇上的討論更為熱烈。一名部落格在中華網上寫道:'美國不要天真地以為能夠分裂中國。如果不怕我們報復,可以繼續找麻煩,但我們知道,我們能懲罰美國。'另一名網民說,'只要美國存在,世界就不會有和平。'"
當前,在伊朗核問題上,美國尤其需要中國合作。柏林出版的《日報》注意到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近日正為此在中東一帶開展外交活動:
"美國國務卿目前正在進行的中東之行是要解開一個外交死結,她訪問的地方與她要達到的目的完全不同。她前往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酋長國,涉及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攻勢針對的是頗有爭議的伊朗核計劃。
美國政府想說服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贊同加強制裁伊朗的計劃。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描述美國外交政策的新方向時說:'我們得到俄羅斯和歐洲的支持,我們同樣將說服中國。'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瓊斯聲稱,'對中國還要做一點工作'。
北京至今不願為這一計劃效勞。北京與德黑蘭的貿易興旺,中國每天從伊朗得到四十萬桶石油。克林頓希望,世界最大的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能替代伊朗。如果沙烏地向中國承諾,填補可能出現的伊朗石油空缺,北京也許會爽快地同意進一步對伊朗實行制裁。"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