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依然微妙
2010年2月17日"几个星期以来,中国媒体纷纷行动起来,反对这次会晤。北京把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谴责为分裂分子,中国媒体认为,奥巴马与他会见是把与中国对抗的战略推向了高峰。向台湾出售武器、对中国商品课以惩罚性关税和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都是这一对抗战略的组成部分。
节日期间,中国国家新闻机器再次煽起情绪。政府网页重新发表七天前记者会上负责西藏问题的党内干部朱维群的讲话全文,他警告说,中美关系将出现严重后果。以爱国民粹主义著称的《环球时报》指责奥巴马,试图通过反华声调走出民意的低谷。但它的另一篇社论却表现出较为乐观的看法,文章说,'尽管有许多分歧,但每次升温时,双方最终总会回到现实政治的基础上。'毕竟两国有无数共同利益,在解决全球问题时需要互相依靠。
各媒体的评论都紧跟北京中央宣传当局规定的方针,但互联网论坛上的讨论更为热烈。一名博客在中华网上写道:'美国不要天真地以为能够分裂中国。如果不怕我们报复,可以继续找麻烦,但我们知道,我们能惩罚美国。'另一名网民说,'只要美国存在,世界就不会有和平。'"
当前,在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尤其需要中国合作。柏林出版的《日报》注意到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近日正为此在中东一带开展外交活动:
"美国国务卿目前正在进行的中东之行是要解开一个外交死结,她访问的地方与她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同。她前往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酋长国,涉及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攻势针对的是颇有争议的伊朗核计划。
美国政府想说服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赞同加强制裁伊朗的计划。美国副总统拜登在描述美国外交政策的新方向时说:'我们得到俄罗斯和欧洲的支持,我们同样将说服中国。'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琼斯声称,'对中国还要做一点工作'。
北京至今不愿为这一计划效劳。北京与德黑兰的贸易兴旺,中国每天从伊朗得到四十万桶石油。克林顿希望,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能替代伊朗。如果沙特向中国承诺,填补可能出现的伊朗石油空缺,北京也许会爽快地同意进一步对伊朗实行制裁。"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