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中国拉动的原材料市场很脆弱
2009年6月25日《法兰克福汇报》分析了经济低迷形势下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早期出现的一些征兆使人产生了希望,认为今年年底世界经济将复苏,股市行情会稳定,美元疲软会使购买原材料变得更有吸引力。但主要是中国对原材料的饥渴推动了过去几周的价格攀升。几个月来,中国的战略规划部门利用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宽松投放的国家资金,补充自己的原材料储备。
五月份,中国的铜进口量连续四次上升,创下最高记录,比四月份增加了近6%,达到42万2666吨,今年前几个月,全世界铜消耗量减少了4.4%,而同期中国的需求增长了三分之一。
这一情况表明,当前的原材料市场的兴旺状态多么脆弱,因为它主要依靠一个国家的需求。一旦中国进口量下降,火爆的原材料销售状况就会很快消失。只要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其它重要市场的原材料需求不增长,价格就不会持续上扬。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对原材料的饥渴不久将得到满足,例如上海期货市场的库存量一周内就增加了33%。"
《新苏黎世报》关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在非洲和南美开发农业的活动。在谈到中国时,文章写道:
"自从中国发起冲刺、向世界前列挺进以来,对所谓'黄祸'的担心又重新时髦起来。中国人遭到指责,说他们的廉价产品夺走了西方工业国的就业岗位。最近几年来,又有人担心中国的国家基金和巨额外汇储备。面对这样潮水般的金钱,似乎一切都不安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根据国际调查,只占有全球可使用农田的4%,而且近几年来农田面积不断收缩,原因不仅在于水土流失和土地过度使用,也因为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向内地农村扩张。此外,不断提高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使中国的肉类消费大幅增加,造成对粮食饲料的需求剧增。所以,中国今天无法以自己生产的粮食供应本国十几亿人口,这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特别在欧洲,把中国描绘成在非洲殖民的恶魔成了时尚。欧洲人在黑非洲制造了空前绝后、最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并把这些国家剥削得一无所有之后,现在中国人成了他们期望的替罪羊。但独立的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实施许多开发项目不只是为了自己利益,他们也为所在国建设基础设施提供了宝贵的援助。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