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兰签订睦邻友好条约20年
2011年6月17日20年前欧洲面临重大改变,伴随而来的还有希望和不安。波兰那个时候面临转型期,突然间左右邻舍不一样了。西边变成了强大而统一的德国,而东方还是苏联,对华沙而言,这是一个令人不舒服的情形。
德国承认奥得河-尼斯河作为和波兰的边界,以及两国签订睦邻友好条约,这两件事让波兰喜出望外。年轻的波兰历史学者亚西库洛夫斯基(Tytus Jaskulowski)说;"两个长期敌对的国家签订这个条约,这使得波兰在欧洲的地位巩固下来。"。 亚西库洛夫斯基是近日出版的一本口述传记的作者之一,书中记载当年参加谈判和最后签订合约的人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亚西库洛夫斯基的结论是:"这个条约在德波历史上写下先例,只有爱丽舍条约可以和这个条约相提并论。" 爱丽舍条约就是1963年德国和法国签下的双边友好条约。两国合作以互信为基础,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
展望未来的条约
敦亲睦邻需要双方的努力。波兰希望得到更多的安全保障,才历经统一的德国刚好有机会证明它的可信赖度。华沙在他走向西方联盟时需要德国的协助,波恩则想为定居在波兰的德国人争取更多的权利。
历经2年的谈判过程,条约终于在1991年6月17日签署。德国联邦总理科尔和波兰总理别来茨基(Krzysztof Bielecki)在波恩签下这个条约。条约包含38条内容,规范双方未来在安全问题、政治、经济、环保以及青少年交流等事宜。居住在波兰的德国人得到所谓"少数民族"的地位,允许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波兰想靠近欧洲的意图得到支持。
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使得双方人民有机会进一步的相互了解。新的机构和基金会陆续成立。如今两国间有650个姐妹城市,200万年轻人通过这些机构有直接的认识和接触。
搁置争议 - 有时候不是坏事
"尽管这个条约现在看来没什么特别,但是其实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说这个话是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他是1989年后第一个非共产党籍的波兰总理。他强调:"这个条约是妥协的结果,双方必须用许多的互信来参与。"
的确在许多问题上德国和波兰意见相左。比如德国拒绝给予居住在德国的波兰人少数民族的待遇,而且也拒绝给予赔偿。亚西库洛夫斯基认为:"重要的是,双方终于理解到,必须搁置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干脆跳过某些议题,就是得完全排除这些问题,不然就没法达成结果。"最后大家同意,避开这些争议,敦亲睦邻才真正能实现。20年之后证实,这种做法是正确的。
给欧洲立下榜样
20年之后,这个睦邻友好条约依然发挥作用。当时担任德国外交部长的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说:"他承袭了历史的责任,展望共同的未来。"年轻的历史学者如亚西库洛夫斯基在这项睦邻友好条约中也找到他的普世价值。他说:"这个德国波兰睦邻友好条约在整个欧洲都具有意义。""其基础是邻居间的互相帮助,这正是我们在欧洲目前急需要的,不管在东方还是在北非同样需要。"
作者: Rosalia Romaniec 编译:邱璧辉
责编: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