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洪堡基金会的中国学者分析中德学术交流的重大意义

2010年8月25日

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都会为获得洪堡奖学金的各国访问学者组织为期两周的环德学术考察。本周,学者们来到洪堡基金会总部所在地波恩,远到而来的中国学者向德国之声介绍了中德交流的重大意义。

https://p.dw.com/p/OvhI
各国学者到访洪堡基金会总部所在地波恩图像来源: DW

德国洪堡基金会每年都会为获得洪堡奖学金的各国访问学者组织为期两周的环德学术考察。活动中,学者们通过走访不同城市领略各地风土人情。上周,学者们来到洪堡基金会总部所在地波恩,远到而来的中国学者向德国之声介绍了中德交流的重大意义。

"在我们的基金会,我也想表示热烈地欢迎。"洪堡基金会亚洲部负责人施密特(Katja Schmidt)用流利的中文欢迎来自中国的学者。她介绍洪堡基金会组织该活动的主旨:"每个学者都有机会认识总部的相关工作人员。我们这次也特意把不同国别、不同专业的人分在一组,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各国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交流。我们也希望透过这样一个以德国文化景点为主的学术之旅是学者们真切地了解德国。这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Humboldt-Stiftung Bonn
中国学者在波恩洪堡基金会总部图像来源: DW

德国教授透过中国学者认识中国

这些得到洪堡基金会资助的在德合作项目研究经费的访问学者中,中国学者人为数不少。他们对洪堡基金建立世界性科学家的交流网络的宗旨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微生物生态研究员陈保冬在德国和柏林自由大学有合作,他评价说: "很多德国人因为没去过中国,所以对中国的认识比较片面。我看了很多德国关于(中国)文化的介绍,年代都比较久远,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了解不充分。通过学术之外的文化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所以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意义重大。"

陈保冬的教授通过和他的接触也对中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甚至决定亲自去中国转转。研究之余他会经常和德国教授一起去啤酒园谈天说地,上到两国的科研体制比较,下到生活琐事,无话不谈。

感受德国科研氛围

同样是在柏林自由大学做研究项目的刘建妮是古生物研究方面的专家,她介绍说,目前中国国内的科研设施,尤其是硬件条件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德国和其他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她也表示:"(中国科研)保障体系上差强人意,国内由于科研的考察体系,逼的人比较紧。"

自由张扬的文化氛围是学者们感慨最深的一点,在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进行药物分析方面交流学习的中科院研究员许元红补充说:"诚信度方面我也觉得建立的比较好,人与人之间非常信任,让我感触颇深。另外,我觉得我们的教授非常能把握洪堡的宗旨,非常希望我学习他们国家的语言,所以日常会督促我去学习德语,学习德语开始比较难,但是过了那一关后会觉得是一笔财富。"

西学东用 互惠互利

据负责人施密特介绍,洪堡基金会奖学金没有职业和专业限制,但是每年申请人中理工科学者明显居多。该基金会下设的联邦总理奖学金则特别重视人文科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培养与交流。研究民法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尹飞介绍说,德国的民法典在国际上的影响深远,尤其中国自从维新变法引进西方法制起,在民法方面就从德国进行了大量借鉴,特别是法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都吸取了不少德国方面的经验。他曾参与中国部分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工作,但是有些问题仍然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慕名来到德国学习交流:"德国本身在社会科学领域,很多东西较领先,研究较深入。我个人来了第一个星期,朋友陪我去波恩大学法学院,看它那个藏书超过百万册,这就表明他们有多年的积累。虽然说社会制度和发展程度不一样,毕竟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来看,有些阶段,譬如说我们要工业化,我们要城市化,我们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是德国这些国家已经遇到过的,在这些方面我们去进行学习和借鉴,对中国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但反过来,中国是个大国,中国各种各样的案件和情况,我相信要比德国复杂的多,所以我们做的研究也会有一些相应的启发作用。"

作者:安静

责编:韩明芳